在普遍的“上迁婚”社会中,婚姻市场的集中表现为底层男性之间的竞争与上层女性之间的竞争。在底层男性中,最缺少竞争力的男性被淘汰出局,成为婚姻挤压的牺牲品,诸如买越南新娘等社会现象就源于此。但是并不代表着女性社会地位的相对提高。在上层女性的竞争中,直接表现为自然价值的竞争,因此我们会看到女性对于自己身材外貌的要求远高于男性,她们会苛求与自己的身材(明明很瘦,非要说自己胖),对自己的外貌不吝投资(前一阵很火的猜化妆品多少钱)。说白了在男权社会中,婚姻就是一次女性的自然价值与男性的社会价值的交换。考虑到国家社会对女性生育成本补偿不够,主要靠家庭,也就是男性。所以男性必须有一定超额收入,这是对女性生育成本的补偿。 当然,正如前文所说,我们已经有许多女性走到了社会阶层的上部,她们已经不需要依附于男人的地位、财产,就能保证自己较为优越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女性对于男性的评价就自然而然的从社会价值转为了自然价值,诸如小鲜肉、六块腹肌等等的标签,因此就会有“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这一种观点的流行,在男性普遍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自然价值的重要性的时候,这种评价是一种正常的错位和落差。其实多一句嘴,就我所接触到的最top层面的女性,比如上市公司女副总、女基金经理,开着豪车,在北京几套房,以她们的生活滋润程度来看,完全不需要男性配偶了,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自然价值的配偶都不需要了。 我们可以看一个极端男权社会的例子——印度。印度嫁女儿是一笔相当巨大的开销,根据几年前的数据,印度普通农民家庭嫁女儿所需最低的嫁妆是2万美元-4万美元左右(而他们的平均年收入也不过一两千美元),嫁妆多少意味着女性在婆家的地位,就是因为婚姻,是这些女性们在一个极端畸形的男权社会中唯一的上升途径,高额的嫁妆,就是女性与女性竞争的结果。如果拿不到合适的嫁妆,印度男人是可以烧死自己的妻子。据统计,每年约有9000名印度妇女因为嫁妆达不到婆家的要求而丧命,更多人致残或身体留下永久的伤害。进入21世纪以来,嫁妆命案发案率仍以每年4.4%的速度增长。所以在印度“祝你生个女儿”是一句恶毒的诅咒,一个女儿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已经产生了一笔巨额的负债了,所以印度农村溺死女婴的现象非常严重。 
(印度工地的女性,经常她们需要养活不工作的丈夫而做一些男人必须从事的体力活,这就是极端男权社会的现象) 在轻度男权社会的中国不同于极端男权社会的印度,并没有出现女性完全依附于男性以至于巨额嫁妆的社会现象的出现,相反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是巨额彩礼现象,因为我们不是那种极端的男权社会,在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形下,底层女性的竞争就风平浪静了(印度的男女比例失衡比中国还要严重)。同时我国最底层的“剩男”好歹还是有一点追求的,那些印度最穷的“贱民”基本就自暴自弃了(参见印度的恶性强奸事件)。这真得要感谢当年的土改和破四旧,彻彻底底的把封建土壤砸的粉碎。讲道理的说,要没有彻底的土改,中国就是一个大号的印度,别谈什么女性的权益,就连一夫一妻制这种现代文明标准的制度,民国那群老爷们还没能力弄呢。印度农村就是一个封建社会么,完全就把女人当物品了。诚然,我国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中,诸如“妇女能顶半边天”“不爱红装爱武装”,确实抹杀了男女性别差异,有“矫枉过正”之嫌,但是几千年的封建大山能在短短几年内铲的一干二净绝对是功德无量。我在之前写高考的文章里说过,六十年代的时候我国大学男女比例一比一,至今在东亚三国中,中国适龄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最高,看看日本韩国电视剧里面那些受气的小媳妇吧,可以稍微感受一下传统儒教文化中“夫为妻纲”是一种什么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