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虚拟心理治疗的时代来临(图文)

[复制链接]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26 07:0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虚拟治疗:为何对着能够倾听的屏幕说话如此令人安心
译者:sibyl玥
发布:2015-05-18


我发现自己最近总是对着电脑说话。
每当深夜,我感觉懒懒散散的,身边又没有别人,我就会对着自己的笔记本口述而非打字,将笔记和采访稿录入电脑。
对着屏幕说话,看着它在倾听,这种感觉让人安心。你开始享受自己的声音,保持语速平稳,让其有足够的表现力,使得程序能够识别每一个词语。这变成了一种奇怪的治疗方式,让你能够大声地思考。我现在可能就是在口述这篇文章。
而这么做的并不只有我一人。当计算机还太过庞大,无法放在人们家中时,我们就已经开始向它们诉说自己的秘密,比如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的最早的聊天机器人程序——ELIZA。她本来是被用于自然语言处理实验的,但是人类几乎立刻就对她那简单重复的问题产生了依赖。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她的发明者Joseph Weizenbaum发现他的秘书正在向ELIZA吐露秘密。她随后要求他离开,说屋子里还有第三个人让她感觉很不适服,不能继续她的工作。
ELIZA 人机对话的例子
ELIZA还向我们表明机器人是冷漠的。她语气冷冰冰,即使是用机器人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毫无人情可言。她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但是听不出语调的变化,是一个消极被动的初级女友机器人。
事实上,与她的交谈中,最让人感到不适的就是她能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交流能有多么的机械。此后也有许多类似的聊天机器人出现,比如最近为了推广电影《觉醒前夜》而在交友软件Tinder上出现的女性机器人。不过受ELIZA影响的机器人们并没有完全从心理治疗领域消失。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性技术学院进行的治疗机器人项目——SimSensei就致力于为人类治疗提供辅助,目前仍处于调试阶段。作为一个“医疗决定辅助工具”,SimSensei的虚拟屏幕治疗师能与病人进行交流,评估他们的不适程度,识别抑郁、焦虑或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迹象。
我通过Skype与这一项目的领导人之一,阿尔伯特·里索(Albert Rizzo)进行了一场谈话。他向我解释说:“我们发现,人们在单独与软件谈话时,会感觉更加舒适放松。他们不会有强烈的被人评判的感觉——你知道系统是人造的,但是与它谈话就像是与自己谈话一样,而且还能得到回复。”
右边是SimSensei的虚拟治疗师,左边是参与治疗的病人,她的面部表情正在被检测分析。
我问里索,SimSensei的成功是否意味着我们找到了一种新的安慰方式——对着屏幕而非人类吐露心声。他回答说:“我觉得我们一直都在这么做,人们不也会对着自己的猫说话吗?与自我对话这一做法本身就是有益的:这是实现快乐的重要方式。我们总是会在心中与自己交流。”
虚拟治疗师对身体迹象更加敏感。里索说:“人类治疗师会感到疲倦,会感到无聊,也就不会那么敏锐。我并不认为这一项目能够替代人类治疗师,但它能够增强他们的能力。无论你是在与一个电子人物交流还是与一个真人交流,你的大脑活动都是一样的,但你却不会害怕自己会被人评判。”
如今已有超过700名士兵参与了里索的实验。他希望合格平台能够继续发展,在更将广泛的方面为治疗师提供诊断辅助。SimSensei或许能够填补寻求帮助和独自承受痛苦之间的缺口。“那些独自承受的人或许是出于经济原因,或许是不知如何寻求帮助,或许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病情,或许只是因为人们认为看心理医生是可耻的,”里索后来说道,“SimSensei不能解决所有人的问题,但是它能与病人开始一场谈话,随后让人类治疗师接手。”
PARO机器海豹
这类疗法也有自己的伦理困境。2001年,日本工业技术院(AIST)为老年痴呆症患者研发了一款互动型机器海豹,引发了一场伦理讨论。Paro能发出高音调的呜咽声音,被人抚摸还会摇头摆尾。它是一个为家中的老人准备的“照护机器人”(carebot),既是一个治疗工具,也是一个需要人类维护的娃娃。它的出现表明,人类能为病人提供的照顾是有限的。
不过,我们现在已经习惯对着笔记本说话了。去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我们现在用于科技产品上的时间比睡眠时间还多。“我们必须意识到,心理学作为一项科学只存在了不过130年,”里索说道,“它在真实世界中对人类的行为做出了杰出全面的研究。但是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电子世界,我们也需要花费同等的时间来研究人类于电子产品间的互动。”
ELIZA的创造者Weizenbaum于2008年逝世。他曾评价说:“我们要想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突破,就必须抛弃对生命的敬畏。”但是或许,这两者之间其实并不是相斥的。或许在未来,心理诊断会像一场反过来的图灵测试一样:在这场测试中,机器人是提问者,提醒我们如何做一名人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24 03:13 , Processed in 0.0595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