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71|回复: 2

两位德国艺术史巨匠合作新书《来自静默时刻的讯息》

[复制链接]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发表于 2016-5-19 18: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怎样成为两位德国大师间的第三人?汪晖的解读也许会帮到你

澎湃新闻记者 赵振江 实习生 高丹

2016-05-17 10:46 来自 文化课

字号


一切和偶然相关,如果没有2009年12月两个德国人在瑞士希尔斯玛利亚山上的一个小旅馆的相识,就不会有两人合作的书《来自静默时刻的讯息》;如果不是三年前北京人文艺术中心馆长崔峤在德国一家书店与该书的相遇,也不会有这个展览。两个德国人用文字和图片搭建了一条静默时刻的通道,邀请中国观众作为第三人进入,寻获讯息,学者汪晖(清华大学教授)等人是第一批进入通道的人。

5月14日, 由北京人文艺术中心策划的展览《来自静默时刻的讯息一亚历山大·克鲁格“对话”格哈德·里希特》在北京开展。当天,汪晖在展览现场对这一展览进行了解读。


右二为汪晖


一场图与文特殊对话

格哈德·里希特和亚历山大·克鲁格是德国艺术与文化领域的国宝级大师,两人同年同月出生,生日相差五天。按中国的算法,两人都属猴,今年是他们的本命年。两人活跃在各自的领域,用不同的媒介进行创作——里希特通过绘画、克鲁格通过电影和文字一同时他们又都是德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者与亲历者。此次展览以文学加艺术的形式,立体呈现两人之间的情谊、对话与较量。

克鲁格1932年2月生于哈尔伯施塔特,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的旗手,也被认为是德国二十世纪晚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1966年。克鲁格的处女作长片《昨日女孩》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之后又凭《杂技艺术家:一筹莫展》赢得金狮奖。

除电影外,克鲁格创立的公司DTP也长期为德国不同电视台制作艺术杂志类节目。克鲁格对自己的定位是“作家”,无论是电影还是文字都只是他的创作手段。他得过德国几乎所有最重要的文学奖项。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6-5-19 18: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位作者里希特,1932年2月生于德累斯顿,是德国当代艺术的代表性人物,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内尚健在的最受尊敬及最昂贵的艺术家。“照片绘画”系列是其极具标志性的代表作。他用绘画的方式创作照片,并认为瞬间抓拍的 “业余照”比强调构图的“艺术照”更具有生命力, 让人直达事物本质。


本次展览作品包括65幅照片和55段文字,都来源于两人在2010年及2013年分别合作的两本书《十二月》及《来自静默时刻的讯息》。这两本书是两人思想及艺术观点的浓缩,包含了他们对于寒冷、时间、自然、历史、艺术、生活等方面的观察和体会。

展厅中,巨幅的照片和配有文字的展板被白色的纱幔隔开,形成了多个通道和空间,观众可以在这些通道中穿行、冥想。展厅有一幅照片旁有可以录音的耳机,主办方鼓励观众录下自己看到这幅照片的感受。

策展人崔峤介绍,在克鲁格与里希特合作的两本书中,两人尝试用 “图” “文”进行蒙太奇式的交流。“图”是里希特所拍摄的照片,“文”是克鲁格撰写的短故事。图文穿插,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彼此潜心交流碰撞,形成“惬意”的美学分歧。北京人文艺术中心的地下展览空间,幻化成一片迷雾森林,观众在图片和文字构建起来的情节中行走、阅读、观看、聆听、联想……成为两人之外的 “第三人”,体会来自静默时刻的“讯息”。


“看这个展览有一点像看克鲁格的电影

2009年的12月,克鲁格和里希特两家人在瑞士希尔斯玛利亚山上的一个小旅馆相识。圣诞前夕,二人决定以“寒冷”为主题共同创作一本书。两人分工明确,里希特12月里每天拍摄一张雪景,克鲁格则用想象力完成文字故事。于是2010年,《十二月》诞生了。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6-5-19 18: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后两人不时会有这样的图文交流,克鲁格曾为里希特展览里的画作配上短故事,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2013年两人再次合作推出第二本书《来自静默时刻的讯息》,并沿袭了图文交流的方式。

“我觉得克鲁格的语言跳跃性非常强,有一点像诗,不是一下子可以抓住他(的意思)。”2012年就与克鲁格交流过的汪晖介绍,”当时看完克鲁格的八个半小时的电影《来自古典意识形态的消息:马克思一爱森斯坦一资本论》后,用SKY与身在德国的克鲁格讨论。”

“来参加今天的活动之前,我把当时的对话找出来看,发现对话里有很多互相能够激发的东西。”汪晖介绍,“克鲁格非常注重形式的,善于抓取瞬间——原始、半原始的、没有被消费的条件下的瞬间。在做“资本论”的时候,他综合了马克思、爱森斯坦的蒙太奇,还利用了詹姆斯的方式阅读《资本论》。马克思不断用强有力的逻辑力量推进资本论的讨论,但在克鲁格的叙述当中,这个逻辑的力量变成了另外一些强调的偶然。”

“这个偶然的意思是什么呢?因为马克思所要叙述的历史,其实是人类或者世界的历史。但是人类和世界的历史不是由我们能够叙述的历史。严格地说,我们只不过是在世界历史展开过程当中的某一个东西。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研究的是商品和物和物的解放,也就是说把自然的解放、人的解放等一切都放在在另外一个逻辑里。克鲁格是在另外一个方向上寻求这个解放。”汪晖说,“所以我觉得在看展览或读作品时,特别重要的是对‘偶然’的解释。”

汪晖进一步解释道,偶然的意思在于每一个事物的意义是瞬间生成的,一件事在特定情境关系中会产生意义,比如说伐倒的树,跟城市废墟发生了关联——这不是我们对城市的叙述,也不是我们对职务的叙述,也不是我们对两者简单关系的叙述。而是这个事情在那个瞬间本身开始说话,换句话说,这种叙事是一种反叙事,不是把对象变成叙事的对象,而是通过叙事让对象本身变成叙述者。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在这个世界里是能动的,但实际上,我们只不过是世界进程里一个很偶然的存在。

汪晖表示,在这样的一个逻辑下,叙述改变了很多东西:“我觉得在克鲁格和里希特的作品当中,物不是一般的被描述的对象,物也是观察我们世界的一个视角。所以每个瞬间里的各种要素,突然动起来了,变成有生命的了。”

“在看这两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克鲁格文字和里希特的图像之间其实很难找到一个很明确的关联。里希特的图像是日常的,但克鲁格的写作是很坚实的。其实文本和图像之间的关系有一种偏差,但是那种偏差造成的其实是一种静默。”

“我觉得克鲁格和里希特合起来的作品体现的是一个特别的形式,这个形式就是要突破所有固有的形式,就像中国古代思想里讲需要打破语言的不平等。”汪晖进一步说,“我们现在世界不平等主要来自于语言的秩序,但是我们又不可能离开语言,所以我们需要找到另外一个方式来呈现。”

“这些形式有时候被重打破会创造新的自我认识。”汪晖讲了和克鲁格交往的一个小故事:

“一次,我在德国和波兰边境古堡参加一个闭门讨论。后来因为克鲁格知道我去,他就说想来做一个采访,专门到了这个地方。我们约了见面。我一向很随便,见面的时候穿着也很随便,突然他感到有问题,他看着我,我们已经开始谈话了,他说不行,你得换衣服。我说我没有带衣服啊。当时他就把他的西装脱下来给我了,我穿着他的衣服跟他谈了一个多小时。”

时隔多年,汪晖分析,“因为克鲁格知道当你在这个镜头和灯光下叙述的时候,呈现的东西跟我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他一定要找到另外一个方式,在他看来可能更接近(我)的方式。”

“同样, 里希特的作品也确实制造了阅读难度,使得这个作品要一定程度上激怒你,让你不舒服,让你觉得受到了挑战。这会激活你重新创造的潜能,让你变成真正的创造者,这个过程是这个作品形式真正的意义。”

不知道汪晖的解读能不能帮你看懂这个展览,反正两位作者克鲁格与里希特是这么向中国观众说的:“艺术与文学都属于微弱的的力量,而万有引力也是一种微弱的力量,它却维系了整个世界文明在地球上的两个发源地:东方是中国,西方是古巴比伦。因此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人类的发展需要东西双方的文化,‘每当东西方的人们开始合作的时候,就会带来幸运’,这是一个来自静默时刻的讯息。”

(部分内容参考《来自静默时刻的讯息》展讯)



录入编辑:陈诗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3-28 14:23 , Processed in 0.08965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