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21|回复: 50

连载转:六朝史话札记

[复制链接]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发表于 2016-5-15 14: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夺标 于 2016-5-15 15:41 编辑

五月槐花香
五月份“魏晋南北朝”活动就这么冷清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儒释道三教犹如三权分立的年代,儒家不象汉朝以及隋唐以降那么独霸天下,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战乱里男女关系、男男关系都颇有打破规制的色彩,又是全方位中外、南北生物学和文化基因双融合年代。推荐三本书: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玉台新咏》、《世说新语》,外加一本《文选》、一本《诗品》。历史是一条大动脉,那么仰望盛唐,渴望穿越的你读读南北朝故事就知道隋唐是怎么来的,文化、礼仪、习俗、兵制等。南北朝我看其实是中国人精神体魄最强健最野蛮的春秋战国之还魂。我们中国人做事情浮躁得紧,一说自己比较熟悉的什么民国史、宫斗党争历史,大家都来劲,一说自己不太熟悉的,都避重就轻。这样怎么能够齐心协力,苦战攻关,变山寨民族为原创民族和战斗民族呢?我们现在只是要大家团结起来做一件小而又有意义的事--每个月讨论国史一个时代,几年坚持,本坛说不定有一批把二十五史都粗读贯通的读者了呢,这普天之下也是凤毛麟角的,不亦乐乎?五月槐花香,无论南北中国人,我想都喜欢喝槐花粥、吃槐花米包子的,对吧?那槐花总是先苦再回甜的。咱们这个五月活动也是如此。我点将点题了,那ek兄你不牛牛的北京爷们吗,那写写南北朝时候的北京地界新鲜事,这北京文物都挖到周口店山顶洞了,你可别说那时候北京没成型,燕云十六州啊!我也不是没有私心---我这个人最不擅长独善其身,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那套,我最喜欢三五知己先刺激下我那惰性,这才有灵感,犹如柏梁台联句那样。所以今儿我突然多说了这三五斗话。五月份有十六个国让咱挑着写都写不出吗?当代有个最有名的鲜卑男人--王石。你们都按现代审美说他家[size=14.6667px]小田丑,难道没发现小田是典型的草原长相,说不定王大叔的基因决定了人家对异性的审美倾向。当代有个最有名的鲜卑女人----佟丽娅。看见她就想起屈原《楚辞·大招》:“  小腰秀颈,若鲜卑只。”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14: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部文采斐然的史著——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理洵


我在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份就买回了中华书局两卷本的王仲荦著《魏晋南北朝史》,当时发愿要系统地看一遍它,但苦于忙着工作,就把它锁在了柜子里。直到二〇一二年开春,终于沉下心,要阅读它,它才被发掘出来。但在工作的间隙里,读这样一部八十万字的著作,是十分困难的,于是我就想,如果随读做一些札记,应该是一种较好的办法,这样既能加深自己阅读的印象,又能记住阅读的章节,果然不出预料,读完这部书整整用了三年时间,锱铢以累,札记亦断断续续地做了约四万字。
  想读这部书的起因,其实最是简单不过,因为自己喜欢阅读《世说新语》这本书。多年来一直读着,后来觉得还是比较单薄,应该再拓展着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也许才更能理解书中的意趣,于是就买回了《晋书》、《魏晋玄谈》、《中古文人生活研究》等书籍来读,当然王仲荦的《魏晋南北朝史》也是在视野之中的。还有一个简单的原因是,自己总是慌张着不能静下来,沉下心阅读这样一部大书也许可以让自己稍安勿躁,受些历练。
  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说,这部书的写作,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中国古代史的历史分期问题,而他是主张魏晋封建论的。这样一种观点,虽然在书中没有明确的提出来,但是,整部书的脉络其实都在贯穿着这一基本的观点。这就涉及到作者的历史观问题,即他的马列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论等,虽为一些读者所诟病,但作者是不能超越时代,跳出时代的局限性的。实际上看,马列史观在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时,仍然不失为一种有力的解剖工具。至于作者受时代的影响,阶级论、历史问题时代化等问题,亦应作一分为二的审视。
  书凡十二章,前七章除第二章专谈门阀与土地制度而外,其它各章均以政权更替为序分述三国、西晋、十六国、东晋、南朝、北朝历史及其特点。从第八章边境各族开始,总体上分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哲学思想与宗教、经学史学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诸方面内容。结构上谨严整饬,逻辑上严密无隙,但都不是泛泛而谈,重点上该突出则一定要突出,如民族、对外交流、宗教则要交待得多一些,宗教方面佛教则要重点介绍一下。有些历史细节问题则要有作者自己客观的判断与评价,如农民起义失败原因分析,佛教兴起等等,宏观中亦包涵微观之判断。各章后注释则备举相关文献与研究成果,详列大量原文,就书中历史资料做最为详备的注释,这都为王著的鲜明特点。
  通读王著,给人的感觉是文胜于史。作者虽在写史,但在史的框架下,文亦是能够敌于史的,他的语言的清俊实出于史的表现之上。其实最初,王仲荦是专注于文学的,他的第一部专著即是文学方面的《西昆酬唱集注》,亦为他唯一的一部文学方面的专著。后来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史学方面了,而且著述甚丰,即使与同侪相较,也是能算作佼佼者的。虽然治史,但文学的根性是在的。
  这部书的雏形,是王仲荦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时的讲义,后来经过整理,成为断代史《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上、下两册,上册在一九六一年七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下册要在一九六六年付排,却因文革开始而耽搁了。到了一九七六年,出版社要重新出版,作者的想法却发生了变化,于是与出版社商议决定把原书改写成为《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两部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分别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在一九七九和一九八〇年出版。至于作者改写的缘由,除了结构上的变化之外,读者对于原书的意见以及新的史料的发掘都为重要的因素。中华书局在二〇〇七年出版了一套王仲荦著作集,《魏晋南北朝史》上、下两册亦在其中,是经上海人民出版社许可重版新印的。
  三年来自己断断续续地读着,亦在亦步亦趋地做着札记,只有在阅读与记录中,心情才能平静下来。在阅读它的间隙,亦没有停止其它书籍的阅读,但对它的阅读,却似乎成为一条主线,一个生活中的主色调。再阅读《世说新语》中一个个小故事时,它所氤氲出来的气氛就有如水墨画的背景一样,让魏晋时的人物重新有了生的气息,似乎要从画面中走了出来,这亦为自己所不曾想到的。当然这书,是终究读过去了。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14: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1)


1、关于作者,王仲荦,生于一九一三年,卒于一九八六年,浙江余姚人,为章太炎弟子,历史学家,曾任上海太炎文学院、中央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山东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被借调至北京标点二十四史,凡十三年,因而避开了文革的冲击,得以腾出精力著书立说,是中国史学界魏晋封建论的代表人物。专攻魏晋南北朝史,与唐长孺并称“南王北唐”,因为王负责南朝五史的点校,而唐负责北朝四史。斋名“鹊华山馆”,得名于济南的两座名山,鹊山与华不注山,作者当年即溘然长逝于此书斋。著有著作多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西昆酬唱集注》、《敦煌石室地志考释》等。《西昆酬唱集注》是他的第一部专著,也是他的唯一一部关于文学方面的专著。

    2、关于本书,作者在序言中即有绍介,一九五二年起,因在山东大学授课,编写讲义,写成断代史《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上册在一九六一年七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下册已定稿,一九六六年受文革冲击暂停排印。文革结束,上海人民出版社表示重印上册,出版下册,作者觉得间隔时间太长,有修订之必要,于是把原书改写为《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两部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在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一年出版。有关书籍简介说,“该书体例严谨,论证详密,资料丰富,语言简洁。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还是中外交流方面均有作者独到的见解。”“均有作者独到的见解”是很重要的一句话。此去多年,该书的出版,除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外,上海古籍、中华书局都有不同的版本。我手头的本子,中华书局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出版,上、下两册,为该社王仲荦著作集中的一种。

    3、本书作者序言前有王仲荦夫人郑宜秀所作《前记》,应该是为该社“王仲荦著作集”所作的出版说明,篇幅不大,有关著者生平、治学精神、创作态度、著作出版等情况,文字颇有文学色彩,读之能引起人们对于著者的哀思。郑宜秀在文中说,王仲荦最喜欢的诗人是李商隐,他在日常生活中总是给人以睿智的笑,并没有一点书呆子的习气。《前记》文末署明二〇〇七年六月作于济南山东大学鹊华山馆。王仲荦去世后,郑宜秀为他整理出版著作多部,说是贤内助,应该是名副其实的。

    4、郑宜秀《前记》中叙说王仲荦治学态度,引用王之启蒙老师任菫先于书法方面教诲的话:“学书从篆隶入手,无他道也,取其一直一横而已。取篆之一直,取隶之一横,直不挠曲,横不欹斜。思之思之。”于时人书法学习,大多由楷入手,似有相背,可存一家之言,是应该认真“思之思之”的。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14: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二)


5、作者序言中,首先对此书的撰写、出版有所交待,然后依次分述古史分期问题,提出魏晋封建论主张,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所有制、经济、民族融合、军事、外交、文化等一系列内容,言简意赅,整个序言让人有窥一斑而略知全貌的感觉。

    6、首讲三国分立,三国史事,交错纷杂,分述而内容尽量避免重复,恐怕是历来治史者颇感头疼的问题,阅读过程中宜关注之。

    7、著者引用恩格斯的话说,“最初的铁往往比青铜软”,但铁器的使用,自春秋以来,还是慢慢地取代了青铜,铁器的大量使用,不只使手工业者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也刺激了金属货币作用的进一步繁荣,改变了生产关系,分化了社会阶层结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生产力是决定因素。P1

    8、汉政府对商业活动采取敌视和钳制的态度,对盐、铁贸易实施禁令,致使大土地占有者发展,失地农民增多,境遇悲惨,农民起义频繁发生,规模亦越来越大,直至公元一八四年爆发了全国性的黄巾大起义,东汉王朝终于一蹶不振。著者有详细的统计资料。P11

    9、外戚、宦官擅政,士夫阶层与之斗争,党锢之祸时有发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加之农民起义,可谓内忧外患,政权基础逐步动摇。P15

    10、关于黄巾大起义,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一八四年)爆发,起初是以传播道教的形式组织起来的,教义是琅琊人于吉编写的一部《太平清领书》,张角传播之,并用符水咒说来医病,十年间太平道聚众十万人之多。P14

    11、黄巾起义终于失败,著者总结原因有三,道教徒内部成分复杂,出现叛徒,举义日期仓促提前;各部缺乏配合和联系,被官军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很快镇压;队伍缺乏训练,装备不良,缺少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人员。P18

    12、黄巾起义失败后,流民问题成为社会的最大危机,而后曹操推行兵屯和民屯制度,使失地农民和土地重新结合起来,缓解了矛盾,但却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实力。P19   

    13、统治阶层出现混战与割据局面,疾役猖獗,民不聊生,自然经济与坞垒堡壁间经济联系薄弱,终于导致政治制度发生变化,使国家趋向分裂。P20-27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14: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三)


14、关于曹操的统一北方。曹操家族势力雄厚,极多中央与地方高官。曹操亦极想打入地主集团,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几经周折,取得太尉桥玄赏识,称其为“命世之才”,替他游扬名誉;又见当时名士,主持“月旦评”的汝南许邵,谓其“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获得很高的社会声誉。P31

    15、曹操对董卓集团政治走向的准确判断,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而与袁绍配合,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逐步壮大自己的势力。又与袁术、公孙瓒、陶谦等作战,取得胜利。吕布剿杀董卓之后,曹操又与吕布作战,战败吕布,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但与袁绍渐渐交恶,以至于后来发生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两年后,即建安七年(公元二〇二年)袁绍病死,余部为曹操歼灭。北方初步为曹操统一。P32-54

    16、曹操统一北方的因素,一是兴置屯田;二是建立军队和根据地;三是能笼络豪强和士夫地主;四是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如迎汉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等,造成政治优势;五是在长期政治、军事生活中,锻炼了指挥才能,积累了丰富的统治经验;等等。P38

    17、赤壁之战,刘备利用与荆州牧刘表的宗亲关系,驻扎荆州,势力逐步强大,刘表死后,刘表次子刘琮降曹,刘备为曹部追杀,赤壁之战时,刘备与东吴联手抗曹,周瑜采取火攻战术,击败曹军,曹部遂退守北方。这时,“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形势上不得不三分了。P57

    18、曹操的进兵关陇与汉中的得而复失,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曹操命钟繇率军推进关中,秋天里自己亲临前线作战,击败韩遂、马超等部,后从陈仓出散关,战败张鲁,攻取汉中,留守了一段时日。到建安二十一年主力撤退,建安二十三年夏天刘备亲自率部进攻,第二年夺取汉中,曹部退至长安。P58-62

    19、对曹操的评价,曹操自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迎汉帝都许,而相国,而魏公,而魏王,掌握着汉王朝的实际权力,直至公元二二〇年病死,年六十六岁,“挟天子以令诸侯”凡二十四年之久,僚属,甚至孙权等都劝其称帝,他的回答却是,“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他死的当年十月,子曹丕即代汉称帝。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实在是一篇说真话的好文章,也只有他才有这样的魄力和文采。

    《世说新语》上说曹操“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个头不高,但很精神。日常生活中比较随意,不讲究,手不释卷,写得好字,作得好文章;喜欢打猎;提倡节俭之风,因能以身作则,一反汉末奢靡俗尚积习,对统治权的巩固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选拔人才方面不拘一格,亦能有效发挥人才的作用;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治理国家的能力。

    消极方面,对黄巾军等农民力量的镇压;在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斗争中残酷屠戮异己力量,伤及无辜;喜好杀人,缺乏容人的气量,如祢衡、杨修之死等;有独裁倾向,团队中缺乏和谐气氛。P66-71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14: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四)


20、关于蜀汉的兴起与衰亡,刘备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早年孤贫,与母亲贩履织席为生,从镇压黄巾军起家,在军阀中左右逢源,后投奔曹操,煮酒论雄,官渡之战时期反曹,奔袁绍,奔刘表,终于在荆州立足,从建安六年(公元二〇一年)来荆州至建安十三年刘表病死,八年之间力量不断壮大,班底亦不断充实,三顾茅庐,因隆中对而确定了三足鼎立的蓝图。这一年为建安十二年,孔明二十七岁,刘备四十七岁。荆州根据地的确立,与东吴的战略决策有关,可维持孙、刘联盟体制,共同对抗曹操。鲁肃发挥了关键性作用。P72-78

    21、刘备入蜀和攻取汉中,荆州地盘太小,刘备盯上了刘璋所辖的益州,自建安十六年冬入蜀,至十九年夏攻取成都,奠定了在益州的统治权。二十二年进兵,过了两年(公元二一九年)即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秋天,步曹操称魏王后尘,自称汉中王。公元二二〇年,曹操死,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次年,刘备即在益州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P78-80

    22、刘备入蜀对刘璋旧部重要人物采取拉拢的策略,甚至以联姻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势力,事实证明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蜀汉统治集团内部的骨干,如法正、费祎等人。而对益州地主集团,则是既打又拉。也很重视对当地人才的破格使用。P81-84

    23、隆中对的战略思想主要为,一是要取得荆、益两州,安定后方,积蓄力量;二是巩固吴、蜀联盟,共抗曹魏;三是在军事上要巩固襄阳和汉中两大战略基地,联手孙吴,伺机北进。

    而后形势的发展,是吴、蜀联盟的破裂,关羽要负重要责任,而刘备主战,公元二二二年二月,率军直逼夷陵猇亭,大败于陆逊,即有名的夷陵会战,几于全军覆没。随后曹魏进攻东吴,吴、蜀联盟又随之复活。次年,刘备在白帝城病死,刘禅即位。P84-87

    24、诸葛亮秉政后,首先安定南中,用兵西南,使后方稳定,掠夺物资,充实武备,伺机北伐,客观上加强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蜀汉政权的封建隶属关系,也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剥削与压迫亦随之而来。P87-90

    25、诸葛亮多次北伐,曹魏均采用防御战略,蜀军供给不足,多次退缩,公元二三四年的这一次北伐,诸葛亮在陕西渭南屯田,蜀、魏相拒达六个月之久,虽有久驻的计划,但诸葛亮却病死了,终年五十四岁,蜀军亦退回汉中。诸葛亮辅政期间,实行法治,政治比较清明。P91-95

    26、诸葛亮死后,蒋琬秉政,而后费祎、姜维,多年征战,搞得“民皆菜色”,公元二六三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分道伐蜀,蜀亡,立国共四十三年,刘禅在位四十年。之后,曹魏集团则把蜀汉政权中的益州籍重要文武官员召回中原,养了起来,后主则还有了“此间乐,不思蜀”的佳话。P95-98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14: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五)


27、关于吴在东南的开发,孙坚亦从镇压黄巾军起家,牧守混战,依附袁术,攻刘表时为黄祖部下射杀。长子孙策,继祖业,与袁术时分时合,术死即统一江东。建安五年(公元二〇〇年)孙策遇刺,死时二十六岁,弟孙权继位,竭力巩固三分局面,公元二二九年称帝。P99

    28、东吴农耕、灌溉业发达,人口众多,中原混战流民南渡亦多,实行屯田制,财力增强,军力扩张,交通、商业亦有较大发展。P100-103

    29、孙吴公元二三〇年与台湾高山族接触,当时台湾经济社会处原始社会阶段,汉文化的渗透与交流,使台湾与中华民族不可分割。同时加强了与南洋经济文化的交流。统治阶层主要由世家豪族大地主和佃客支撑。P102-109

    30、东吴的衰亡,孙权十五岁继位,能团结人,但沉湎于酒,称帝后刚愎自用,晚年集团内部斗争激化。公元二五二年,孙权病死,死前废太子,立九岁的少子孙亮继位,由大将军诸葛恪辅政。第二年,伐魏,兵败,宴席间被吴宗室孙峻所杀,孙辅政,过两年,孙峻死,其从弟孙綝代之,时公元二五五年。二五八年,孙綝废孙亮,立孙权第六子孙休为帝,同年,休杀綝,掌握政权。休为帝六年,病死,这时蜀汉刚刚灭亡,故太子和的儿子孙皓继位,皓是有名的暴君,粗暴骄盈,好酒色,好杀人。公元二七九年晋伐吴,孙皓投降,吴立国凡五十七年而亡。P110-115

    31、理洵按,三国史事,芜杂纷纭,是很难理清头绪的,读吕思勉《三国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二〇〇九年三月出版),《宦官》一篇篇首,可稍解之,“讲起三国的纷争来,大家都知道其乱源起于后汉。后汉末年为什么会乱呢?大家都知道其根源是灵帝的宠信十常侍,因此而政治紊乱,引起黄巾的造反。因黄巾的造反,而引起刘备和孙坚的起兵。又因灵帝死后,少帝即位,国舅何进要诛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进京。因董卓的十常侍乱政图进京,而引起废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绍、曹操等纷纷起兵讨卓,天下就从此分裂了。然则后汉的祸源,最大的便是十常侍,这还是人谋之不臧。写《三国演义》的人,说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有什么定数似的,恐怕未必其然了。”P4

    32、理洵按,王仲荦首讲三国分立,从汉王朝的崩溃讲起,分述魏、蜀、吴的起落,交错的重大事件,都放在倚重的一方叙述,因而几无重复的内容,而其历史观的着眼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对当时及后世有影响者,三国之中有突出内容的,则祥述之,给人以重点突出而叙述分明的感觉。这一章最后一节讲曹魏的经济与政治,讲完就暂告一段落了。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14: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敲门——《世说新语》品读之1


雪夜访戴是《世说新语》“任诞门”中的一则故事,说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雪夜里睡不着,就喝点小酒,还吟咏了左思的《招隐诗》,这时忽然想起了远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于是乘船前往,历时一宿,到了门前没有见人却又折回来了,人问缘故,他说:“吾本乘兴而去,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他的行为和言语也许让人不解,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脑子有病呢”,但这故事,却成为美谈。
     前些年我写了一首小诗,《敲门》:
            明明知道你不在
           却要去找你
           明明知道你不在
           却要去敲门
         
           不为什么
           就为了敲门
人有时是很奇怪的,会莫名其妙地做出些非常的举动来,并没有什么目的性,探其原因,或许就是王徽之所谓的“兴”罢;而“兴”,大多是由着“性子”而来;由着性子是人的自我的发现,其间有潇洒的成分也罢,有任诞的成分也罢,都不是重要的,关键是由着性子来了。钱穆先生说:“至如子猷之访戴,其来也,不畏经宿之远,其返也,不惜经宿之劳,一任其意兴之所至,而无所于屈。其尊内心而轻外物,洒落之高致,不羁之远韵,皆晋人之所企求而向往也。”“尊内心而轻外物”,应该是由着性子的根本原因了。王徽之还喝了些酒,酒这种介质就更能让他由着性子,表现出真我来。《世说新语》“任诞门”五十四篇,涉及到酒的有三十篇,可见人要“任诞”一回,随便地由着性子,也不是容易的事。关于这则故事,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又进一步阐释了这个问题,在谈到“新道家·主情派”时,他认为子猷的行为,是一种“任从冲动而生活”的行为,已然与“杨朱”感兴趣的“追求肉体的快乐”有了区别,他自身具备了一种“超越感”,“具有这种超越感,并以道家学说养心即具有玄心的人,必然对于快乐具有妙赏能力,要求更高雅的快乐,不要求纯肉感的快乐。他们纯粹任从冲动而行,但是丝毫没有想到肉感的快乐。”而宗白华先生则说,魏晋时期是中国人意识到自我,关照自我,并和自然界达到心灵契合的重要时期。“人生贵得适意尔”,是当时士人普遍的一种人生态度,“这截然地寄兴趣于生活过程的本身价值而不拘泥于目的,显示了晋人唯美生活的典型。”   
    从心理美学的角度来说,比起我的《敲门》,雪夜访戴带给人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更大,虽然都是一种由着性子的行为,但“造门不前而返”六字,却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14: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才女的想象力--《世说新语》品读之2


陆机《文赋序》说到做文章:“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世说新语》“言语门”中有则故事说谢安在一个雪天里会集家人讲论文章义理,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安来了兴致,说:“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儿谢胡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开怀大笑。看来是很满意了。
    谢道韫将雪比做柳絮,体现了艺术的动态美,其意趣神韵充分显示了才女超凡的想象力,不但迎合了谢安,也道出了当时士人的审美心态和文学旨趣。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朱光潜先生指出:“‘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都是‘变形’类的类似联想”。(《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P189)谢道韫由甲意象联想到乙意象,恰能传出情感,且迎合了时代特征,当然是上品之作了。
  史书虽厚,能够算过来的才女却不多,《妇人集》中说谢道韫“有文才,所著诗、赋、诔、颂传于世”,是很不简单的。她是王羲之的儿媳,又出自名门望族,除先天的颖悟以外,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优越的文化圈子也是她成为才女的重要原因。《世说新语》“贤媛门”中有三处提到她,但她的婚姻却似乎并不幸。
  谢安召集家人讲论文章义理这种活动,极容易让人想起《兰亭集序》中的文人雅集和《论语》中的四子侍座,不过,魏晋时还没有光电音的现代化,要是有,也难保他们不去卡啦OK一回。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2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14: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宁作我——《世说新语》品读之3


宁作我,三字言简而风流尽出。字面的意思是:宁肯仍作我自己。这则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品藻门”,说桓温与殷浩年少时就都有名气,常在心里比高低,桓问殷:“你比我怎末样?”殷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我和我应酬的时间长了,宁肯仍作我自己。”殷浩的回答留给人很大的思索空间。不过这句话,在《晋书》中写作:“我与君周旋久,宁作我。”后者似乎更能熨贴文意,而前者却能突出人物性格。在这则故事前面,紧挨着还有两则同类的故事,一则是有人把他和当世王公裴遐比,他说:“当然是因为我们识见都能通精微难解之处了。”一则是司马昱问他比裴逸民何如,他好久才说:“当然比他强啦。”
     人的一生也许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宁作我,强调的就是我自己,我就是我。人有时可能会因为外界的因素或自身的欲望丢失了自我,时间长了,本性觉醒,就想把扭曲的人格调整过来。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难矣。辛弃疾有首《鹧鸪天博山寺作》的词,似乎是他本性觉醒的写照:“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处过此生。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实际上是归隐之心太浓,好象归隐之后就找到了自我。我觉得他象是走向了极端。明“公安派”人物袁小修有一个文学主张是:“才情宁作我,法度更从先。”用之做人,似乎折中。
    再说说“宁作我”式的人物殷浩,有回在北伐的誓师大会上没弄好从马上掉了下来,后来果真全军覆没。打了好几次败仗之后,桓温一表上奏,朝廷废他为庶人,当时穆帝年幼,简文辅政,他埋怨简文说:“把人送到百尺高楼上后,又把梯子扯走了。”(《世说新语》“黜免门”第五则)从此一蹶不振,常常用手划字,有人认得是“咄咄怪事”四字,不久就死去了。也真是咄咄怪事了,其真我欤?
    人的一生,不经历这些,就要经历那些,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存在走弯路,“人生贵得适意尔”,宁作我,也要学会适当地调整我,这样才好。不过,我有时也感到心寒,觉得,人在找不到自己时,是可悲的,找到了自己时,又是可怜的,陕西关中有句俗语说“人皮难背”,也真是说到了痛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3-29 03:25 , Processed in 0.10229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