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夺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连载转:六朝史话札记

[复制链接]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31#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9:52:32 | 只看该作者
苹果的故事——《世说新语》品读之23 (2014-06-09 12:45:03)转载▼
标签: 俞敏洪 桓温 谢安 世说新语 品读         分类: 新雨堂
    几年前在一个内刊上看到新东方教育掌门人俞敏洪在母校北大的演讲稿,读来觉得实在是精彩极了,现在印象亦是深刻。他所谈大致都为他在校时的生活经历,如说,我还记得我自己为了吸引女生的注意,每到寒假和暑假都帮着女生扛包;后来我发现那个女生有男朋友,我就问她为什么还要让我扛包,她说为了让男朋友休息一下。真率和幽默堪称一绝。
    他在演讲中还讲到一个有关苹果的故事,他说,有一个企业家和我讲起他大学时候的一个故事,他们班有一个同学,家庭比较富有,每个礼拜都会带六个苹果到学校来。宿舍里的同学以为是一人一个,结果他是自己一天吃一个。尽管苹果是他的,不给你也不能抢,但是从此同学留下一个印象,就是这个孩子太自私。后来这个企业家做成功了事情,而那个吃苹果的同学还没有取得成功,就希望加入到这个企业家的队伍里来。但后来大家一商量,说不能让他加盟,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大学的时候他从来没有体现过分享精神。所以,对同学们来说在大学时代的第一个要点,你得跟同学们分享你所拥有的东西,感情、思想、财富,哪怕是一个苹果也可以分成六瓣大家一起吃。因为你要知道,这样做你将来能得到更多,你的付出永远不会是白白付出的。
    这个有名的苹果的故事,后来几乎成为我周围的同事用于调侃某人缺乏与众分享情怀的典型事例,“是的,我拿苹果自己吃。”这几天读《世说新语》,黜免门中就读到一则类似的故事,桓温与属下共餐,有位参军用筷子夹蒸薤,太黏,一时分不开,筷子粘住拔不出来,共餐的人不帮忙,还大笑了起来。桓温说,“同盘尚不相助,况复危难乎?”于是下令免去一起就餐的人的职务。在桓温看来,同盘共餐尚且不能相助,何况是遇到危难呢?他这种类推的思维,与苹果的故事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感情、思想、财富,当然还有危难面前,同志们都应该抱有一种分享与担当精神。这个故事的真实程度到底如何,且不管它,但它阐示的道理却是客观的。明人王世懋在读到这则故事时评论说,“讥评可耳,何至免官?”认为是有些重了,但看桓温的一些资料,私下以为,这应该才是这位大将军的做派。
    在《世说新语·识鉴》门中还有一则谢安的故事,说谢安在东山收养女妓,简文帝司马昱就评价说,谢安一定会出山的,既然能够与人同享快乐,就不可能不与人共忧患。这也有些苹果的故事的味道。那时朝廷让谢安出来做官,谢安死活不肯,整天就和王羲之、支道林等人游山玩水,纵心事外,但从后来的历史看,简文的识鉴能力还是很准的,谢安在国难当头终究出山了,主导淝水之战,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又拖死桓温,杜绝他颠覆东晋王权,赢得了晋王朝几十年的安定时期。
    见微知著,识鉴明察,分享与担当,其实就是一个苹果折射出来的光芒。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32#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9:53:01 | 只看该作者
出世和入世——《世说新语》品读之24 (2014-06-11 12:18:41)转载▼
标签: 刘惔 许询 王羲之 世说新语 品读         分类: 新雨堂
    长安城南终南山据说有隐士五千余人,比尔波特《空谷幽兰》出版后,这座山,以及隐身其中的隐士就更加出名了。去年吕浩带来一本《问道——寻访终南山当代隐士》的书,通览之后,就对这座山、这些人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其实在平常的日子里,也会在周末或者节假日驱车南行,缓步入山的,只是在浅山,不会与隐士们有邂逅的机缘,但山中生活感性的认识还是有所体会的。
    私下似乎并不是太喜欢这种隐士的生活,关于《问道——寻访终南山当代隐士》,因为这种不喜欢,于是就写下了这样一段评说:“这些文字,大部分都是在编织着一些神秘而有味道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却又潜移默化地隐含了一些生存的智慧与生活的哲学。书中的人物,大多都是已多年脱离于现代生活环境的高人或隐士,他们对于生命与生活本意的理解,已显然不同于整日里在熙熙攘攘、忙忙乱乱中挥霍时光的众生,他们因为生活环境的相对封闭性以及个体有意无意的对生命本质的价值取向的独特追求,所形成的生存、生活理念,呈现出来的气质与气象,是相当另类的,但仔细地思考,有很多的时候,他们甚至是在以个体生态牺牲为代价在努力寻找和继承将要丢失的人类文明,在努力地回归自然,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途径,承受着血与火的历练。”
    所谓“血与火的历练”,是基于对隐士们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担心,有一段文字是这样描述隐修者的生活状态的:“一路上我们看到,每个隐修者都在自己的茅蓬周围开垦了小块的土地,种植蔬菜、瓜果,依靠辛苦劳作而生活。除了能从自然中获取食物,他们生活所需的油盐、米面、衣被,则主要来自周边山民的布施,或者是山外亲朋好友、居士的供给。即使是这些,也来之不易。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步行到离山口最近的茅蓬,至少要一个小时。由于交通极其不便,他们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必须从山下背上去。”除此而外,应该还须忍受恶劣的天气、自然环境、个体精神因素的刁难,以及更多的意想不到的灾祸的困扰,丝毫没有陶渊明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轻松与愉悦。
    人是向往舒适生活的,即使在魏晋时代,那些所谓的高贤逸士,亦曾有过对舒适生活依恋的情感流露。《世说新语·言语》门中有则故事,说许询赴京都建康,在京兆丹阳郡最高行政长官刘惔家里留宿,床帐簇新华丽,饮食丰盛甘美,实在应是美好的日子,于是就感慨说:“若能保全这地方,比东山隐居强多了。”刘惔回答:“你若是懂得吉凶由人造成,我怎么能不保全这里呢?”这时王羲之在座,他批评二人说道:“假若巢父、许由遇到稷、契,大概不会有这种对话。”巢父、许由是两位有名的隐士,稷、契是两位有名的贤臣,王羲之是在以古讽今,批评他们二人没有古代贤者和隐士的操守,才会有这样的对话,因而故事结尾说二人听了都面有愧色。
    东山隐居,在后人看来是多么地风流倜傥,谢安、王羲之、许询辈,悠游林下,为一时之美谈,但许询却在面对都市舒适生活时说出了真心话,并不认为东山隐居是理想中的生活方式,刘惔似乎也予以认可,只是存有对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担心,而王羲之却以礼教的先例纠正着这种自以为是不良的倾向,是值得思考的。不难看出,王羲之身处偏安于一隅的东晋王朝,他的处世态度,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一种矛盾的统一,用世和放达都有着内在的严肃感,用世则有出尘之情操,隐逸则以家国责任为重,出世与入世都是完美地和谐着,而且能以优雅的姿态呈现出来。
    一九二六年美学家朱光潜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一种生活态度,“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后来在谈到弘一法师时,又说出了这样的话,还说这是他年轻时的生活理想,这种理想,一直为很多的人所接受,所终生追求。冯友兰也说,中国古代圣人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大致亦有这样的涵义在里边。以这样的生活态度回望终南隐士的生存状态,以及刘惔、许询的对谈,所谓隐居终南,悠游东山,倘若深入思考,都能留给我们一些对于生活的启发。不过,生命个体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都是应该尊重的,不论是圣人还是常人,要努力地回归自然,实现自我,生命的燃烧,同样会在岁月的长河中焕发出异彩。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33#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9:53:30 | 只看该作者
软肋——《世说新语》品读之25 (2014-06-23 14:53:12)转载▼
标签: 王衍 郭氏 世说新语 品读 文化         分类: 新雨堂
    男权社会中,男性虽为社会的主导,但家庭关系中亦常有相反的情况出现,即女性并不受制于男性,且有反常的作为,似乎亦为世界性的难题。《世说新语·规箴》门中就有一则故事说王衍的夫人郭氏,才能低劣且性格刚烈,搜刮财富永不满足,还喜欢干预别人的事,整得王衍非常头疼,但又拿她没脾气。
    这对身居官场的王衍来说,是非常要命的。王衍出身于山东琅琊王氏家族,是书圣王羲之的叔辈人物,在崇尚门第出身的魏晋时期,也算是有影响的大户人家。而且,就他自身的情况看,官至太尉、尚书、司徒,又是魏晋清谈的代表人物之一,个人风神洒落,常为时人所赏誉,尤其是他的那些很有影响力的堂兄弟们,就把他夸得像是天外来客一般。如王敦就说,“夷甫处众中,如珠玉在瓦石间。”王导就夸他,“岩岩清峙,壁立于仞。”“唯共推太尉,此君特秀。”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也说,“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世说新语》中,有关他的小故事,就有大致四十二条之多;在汉语成语词典中,有关他的成语词条,如信口雌黄、举阿堵物等亦有十余条之多,可见他的魅力是多么出众。
    就是这样的人物,却玩不转自己的夫人。郭氏到底是怎样的人物呢?她是太原人郭豫的女儿。郭豫官至相国参军,为司马昭效劳,很有名望,据说死时年岁还不是太大。另一方面,郭氏与皇后贾南风还是表亲,在晋武帝死后,晋惠帝继位,这位阿哥曾经闹过“何不食肉糜”的笑话,脑子似乎不大好用,于是皇后贾南风就掌权了,王衍当然乐于与皇后联手,在政坛中纵横捭阖,官也做得如鱼得水。郭氏的不能受制于王衍,除了性格上刚愎贪敛之外,她的出身背景恐怕也应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世说新语》中有关郭氏的小故事有三条,都在规箴门中,“规箴”的意思,就是劝诫规谏,可见王衍的规劝郭氏的旧事,是相当出名的。一则故事说,王衍崇尚玄虚超脱,厌恶妻子的贪婪污秽,所以口中从不说“钱”字,于是郭氏就想试试他,命令侍婢以钱绕床,让他出不来。王衍早上起床见钱妨碍行走,就呼唤侍婢说,“拿开这阿堵物!”就是不说“钱”字。故事就结束了。自此以降,“阿堵物”于是成了“钱”的代称,一直流传了下来,倘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个东西”,王衍的个性在故事中很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另一则故事,是说郭氏贪婪,让婢女担粪,干重体力活,小叔子王澄当时才十四五岁,看不惯,就劝阻她,她大发雷霆,骂道,“当初老夫人临终时,把你托付给了我,不是把我托付给了你。”就抓住小叔子的后衣襟要打棍子,王澄有力气,挣脱着跳窗逃跑了。故事十分形象、传神。
    这样几则故事,看起来郭氏实在就没有办法约束了,不过我们所讲的第一则故事还没有完,王衍后来还是想了一个办法,因为人总是有软肋的。王衍知道郭氏害怕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她的同乡,幽州刺史李阳,是京都有名的侠客,如同汉代楼护一样的人物。于是多次劝她的时候,顺便说,“不但我说你这样不对,李阳也认为你不对。”郭氏还真的有些收敛了。
    可见人总是有软肋的,而且软肋一旦为他人掌握,总有服软的时候。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34#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9:55:06 | 只看该作者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二一) (2014-11-10 15:38:42)转载▼
标签: 魏晋史 王仲荦 民族 东北 文化         分类: 明远楼
    145、民族。东北各族。夫余,是东北部的一个老部落,政治中心在今吉林省农安县附近,有河穿越这个区域,即松花江,当时称之为弱水,发源于长白山。此区域土地平阔,灌溉便利,盛产名马、赤玉、美珠等。P640
    146、夫余王族并不是土著,据说第一代国王东明,是北方索离国王的孽子,因为朝廷要杀他,才逃至此地的。后王都是他的后裔。夫余是早期奴隶制国家,王权并不强大。东汉光武帝时,夫余王遣使聘汉,汉以方物相赠。其后交往密切,深受汉文化影响。西晋时,鲜卑慕容氏崛起,侵掠夫余,夫余日渐衰败。北魏时,是确实衰亡了。代夫余而起的,是其故地北部的豆莫娄部落,史称北夫余。P640-642
    147、沃沮。部落自今延边直至海滨,背山向海,语言与夫余大同小异。汉武帝时,朝廷在今朝鲜咸兴开郡,后多次迁徙,沃沮受高句丽侵凌。后又有北沃沮。P642-643
    148、勿吉。大致在今黑龙江东北伸展至库页岛区域。有世袭制度,没有文字,以言语为约,《晋书》、《北史》皆有所记。两汉时期受夫余役属,北朝时期夫余衰落了,而它却强盛起来。勿吉人强悍有力,作战勇敢,四邻都怕它。P643-646
    149、室韦。亦作失韦,大致在今嫩江流域和黑龙江上游。北朝时分为五部,语言与契丹、夫余很相近。内部有世袭制度。东魏和北齐时期,室韦的部落酋长岁时派遣使者聘于朝廷,双方互赠方物,促进了地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在室韦西南,还有一个部落叫地豆于,在地豆于之北,又有一个部落叫乌落侯,都与北魏等朝廷有所来往。P646-648
    150、契丹。在潢水、土河一带,当时称之为松漠。北魏及以后各朝,契丹多次遣使者向中原王朝岁贡。北齐文宣帝曾亲自北讨契丹,大获全胜。北朝末年,契丹部落又强盛起来,与中原文化与经济多所交流,至隋唐时,这个部落更为强大了。P648-649
    151、库莫奚。是宇文部的别部,在西拉木伦河与松漠之间。亦与中原王朝交流密切。北朝后期,人口增加很快,分为五部,至隋唐时,更为强盛。P649-650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二二) (2014-11-24 13:02:04)转载▼
标签: 王仲荦 魏晋史 民族 笔记 文化         分类: 明远楼
    152、柔然人与柔然汗国。公元四世纪至六世纪中叶,柔然人曾经在今蒙古草原上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游牧国家。柔然族是鲜卑族的支属。在五世纪时,柔然汗国的版图东起大兴安岭,西逾阿尔泰山,南自大戈壁,北至贝加尔湖以南,包有准葛尔盆地,一直和天山以南的焉耆国交界,成为亚洲东北部的一个强盛的国家。在此前,还处在氏族社会末期。P650-652
    153、柔然人是北魏王朝的强敌,纷争不断。北魏太武帝时和亲。公元四四九年,北魏太武帝乘吐贺真新立,亲帅大军北伐,收其人户畜产百余万,柔然怖威北蹿,不敢复南。而后管理上向中原学习,生产力大大提高。亦曾与南朝联手,抵御北魏。如斯大林所说,柔然国“是一些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语言的部落和部族的集合体”,它“不会有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是暂时的不巩固的军事行政的联合”,于是很快就因构成柔然汗国主要部分的高车族人独立运动的成功而趋于瓦解,最后因为突厥人的兴起而倾覆了。柔然在塔里木盆地的霸权,不到三十年就宣告结束了。在公元五五四年,西魏宇文泰消灭了柔然。P652-657
    154、高车。与匈奴近属,语言土耳其语系,在汉代称之为丁零,或丁灵,至南北朝时始有高车或敕勒之称。分布在今从贝加尔湖以北的安加拉河流域一直到叶尼塞河的上游。在汉时有一部分进入中原,而后被灭或汉化了。高车人过着游牧生活。在北魏时经常被洗掠,要缴纳赋税,服兵役,亦有反抗,但很快被镇压。P657-660
    155、漠北高车人则受柔然人侵袭,战事频仍。他们曾在今新疆吐鲁番县西北建国。朝廷内斗激烈,政权更迭反复,至公元六世纪第十年代,就已经消失了。P660-662
    156、突厥人与突厥汗国。突厥是六世纪初叶崛起于阿尔泰山西南麓的一个强大的游牧部落结合名称。突厥人原居住地与龟兹,即今新疆库车县临近。突厥在公元五六三年前后,已发展成为东北亚地区的一个强国。他们过着游牧生活,以狼为图腾,随水草迁徙,以畜牧涉猎为务。后创造突厥文,书字类胡,而不知年历,惟以草青为记。突厥与北齐、北周争斗频繁,战乱不断。公元五七八年,突厥进攻酒泉,当地军民点燃玉门的石脂,即石油原油,焚烧其作战工具,逼其退却。据说这是中国人在历史上第一次利用石油击败敌人。P662-667
    157、西北各族。鄯善。本名叫楼兰,楼兰王的都城在今新疆若羌县卡克里克。北魏时与中原政权有所往来。南北朝时曾被高车人侵掠,破坏得不成样子,此后就被土谷浑汗的势力吞并了,人民散居周围各部落政权。P667-670
    158、伊吾。亦作伊吾庐,即今哈密。西晋王朝在今哈密设置伊吾县,隶敦煌郡。后被柔然攻逼,而后并入北魏版图,直至隋代,设郡归属中原王朝。P670
    159、高昌。高昌地处今新疆吐鲁番县东南六十里处,汉时设置屯田,东晋咸和二年前凉张骏于此设郡,后凉、北凉沿袭不改。魏灭北凉,时公元四三九年,统治高昌二十年之久。至公元四六〇年,始为柔然汗国所并。柔然人以汉人统治汉人,政局混乱,高昌椈氏王朝成立后,稳定了一些年。他们深受汉文化影响,习汉籍经典,服装也效仿汉人。种植业比较发达。与内地与波斯都有物资与金融交流。派遣使者出使中原王朝频繁。P670-674
    160、焉耆。在今新疆焉耆县,城邦,方二里。后四百里,国内凡九城,东去高昌九百里,西去龟兹九百里,中间都为沙漠地带。与内地亦有交流,至魏晋时衰落。在此周围,又有龟兹、于阗、渴盘陀、疏勒、乌孙、悦般等民族,《汉书》、《魏书》、《大唐西域记》等典籍多有记载,境况大致类似于前述各族,所谓历史的时代风貌相近,都与中原朝廷有所纠葛。P674-682
    161、西境各族。吐谷浑。是徒河鲜卑慕容氏的支庶,在今甘肃临夏,青海西宁一带。属部落国家,魏晋南北朝时与周边小国,交战频繁,亦曾一度强盛。吐谷浑人过着游牧生活,与南朝经济文化联系密切。P682-688
    162、附国。在今西藏昌都地区,南北八百里,东西千五百里。魏晋南北朝时,大概已进入阶级社会,并已产生了真性的王,但氏族制残余还严重遗留。东北是羌族聚居区,西面直接女国。女国,地居土谷浑汗国西南,可能是今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在南北朝末,还是世代以女性为国王,故称女国。国内丈夫,惟以征伐为务。女子社会地位优越。又有宕昌、邓至羌、党项各族。P688-691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二三) (2014-12-08 12:15:23)转载▼
标签: 魏晋史 王仲荦 经济 文化 交流         分类: 明远楼
    163、继第八章边境各族而后,第九章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P693
    164、与海东各国。高句丽。最初为部落,《魏书·高句丽传》记载,夫余人要杀朱蒙,朱蒙南逃,建立了高句丽国。高句丽国初都辽宁桓仁,再吉林吉安,南北朝时才迁至平壤。吉林时期高句丽处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国力较强。公元三二年,即汉光武帝建武八年,曾派使节访问洛阳。这段时间,与前燕、后燕等周边国家战乱不断。在迁都平壤后,是朝鲜半岛中国力最强的一个国家。与中原朝廷皆有往来,有时一年中派遣两、三次,互赠方物。受中原儒家思想影响严重,模仿中国设置太学于京都,以中国书籍为教本。P693-696
    165、百济。是从马韩部落发展而来的一个国家,地界东极新罗,北接高句丽,西南具限大海,东西四百五十里,南北九百余里。地产多与内地相同。在北魏时与内地多所交流。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东晋时传入佛教,汉族文化还以百济为媒介,对新罗和日本产生了一定影响。P696-700
    166、新罗。地处马韩之东,属部落联盟国家。地产与内地同,西晋、南朝、北朝时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频繁。P700
    167、日本邪马壹与大和国家。约我国西汉时,日本岛上存在一百多个部落。而后多个部落国家形成,并与中原朝廷有所交流。东汉光武帝曾赠以印绶。此时已是原始的奴隶社会了,以奴隶赠送邻邦。公元三世纪,日本出现了一个强大的邪马壹国家,国王是一位独身女子,叫卑弥呼,常用鬼道来笼络人心,政务交由弟弟管理。西晋时与洛阳来往。与新罗、百济亦通往来。大和国与东晋、南朝的通聘一共十次,进行物产交流,植桑以后,丝织业发达起来。至隋唐,交流更为广阔。P700-704
    168、与西域及五天竺各国。大宛。在今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都城列宁纳巴德。曹魏时赠送中原名马。大宛国人会做生意。
    者舌。是由大月氏部落分裂出来的一个国家,都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塔什干。北魏时与中原朝廷来往不绝。
    悉万斤。唐称康国,都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撒马尔罕。北魏时与中原有往来。
    忸密。都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布哈拉。北魏、北周时有往来。
    粟特。大致在今里海区域。北魏、北周时有经济文化交流。P704-706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35#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20:01: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夺标 于 2016-5-28 21:49 编辑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二四) (2014-12-16 13:06:19)转载▼
标签: 王仲荦 魏晋史 经济 文化 交流         分类: 明远楼
    169、大月氏贵霜王朝。大月氏人原居住在河西走廊的敦煌、祁连间,汉文帝时期匈奴攻破月氏部落,杀月氏王,并用他的头骨做了溺器,月氏部落被迫西迁。在此过程,势力又壮大起来,建立起大月氏国,都城为蓝氏城,即今阿富汗瓦齐拉巴德。此时已成为中亚地区一个强盛国家。大月氏国由五个主要部落构成。国王皈依佛教,实际上已成为天竺化的佛教国家了。三国魏明帝时与中原朝廷互赠方物,亦在魏明帝时期,小月氏王国的统治亦宣告结束。P706-708
    170、嚈哒汗国。自四世纪末五世纪初始,逐渐成为中亚细亚强国,取大月氏国后以蓝氏城为国都。与北朝的北魏、西魏、北周有频繁的外交往来。P708-710
    171、波斯萨桑王朝。从公元前二世纪始,统治伊朗高原的是安息王国,到三世纪初,由于长期内讧对外战争不断,安息王国衰弱不堪,新兴的波斯萨桑王朝灭亡了安息,做了伊朗高原的主人。但安息仍有部落存在。波斯萨桑王朝建都宿利城,即今巴格达西南区域。与罗马帝国斗争不绝。属于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中国丝绸以此转销西方国家,与中原王朝交往频繁。P710-713
    172、大秦帝国。即罗马帝国,在黑海和地中海之西区域,中国历史上称其为大秦帝国,《三国志》、《晋书》都有记载。在中国史书上还记载罗马帝国的皇帝是选举产生的,而不是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东汉、西晋即有往来。公元三九五年,罗马帝国分裂,分东、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P713-714
    173、五天竺各国。《后汉书》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其国临大水,即恒河,在今阿富汗以西,南至波斯湾,东至孟加拉国。东吴孙权时有所来往。分东南西北中五天竺国,都与中原来往。锡兰岛的斯里兰卡,因为国人驯养狮子,所以中国史书称其为狮子国。他们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是不可低估的。P714-720
    174、与南海各国。占婆国。在今越南中南部,中国史上称之为林邑国。东汉初平初年建国,都典冲城,即今越南维川南茶荞地方。产古贝、沉香等。占婆与东吴、西晋、东晋、宋、齐、梁、陈各王朝疆域相接,往来频繁。P720-725
    175、扶南国。在今柬埔寨境内。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奴隶制度发展较快。与我国三国东吴时起就有往来。P726-727
    176、金邻、顿逊与狼牙修国。在今泰国境内,公元三至六世纪存在。P727-729
    177、媻皇、丹丹与媻媻国。媻皇据考证在今马来西亚境内马来半岛上的彭亨。媻皇国王凡七次派遣使者来建康访问。丹丹国,据考证在今马来半岛南部的吉兰丹。梁、陈时曾六次来建康有使者访问。媻媻国,当在今马来西亚的加里曼丹北部沙捞越或沙巴和文莱境内。南朝时有十余次访问建康。P729-730
    178、诃罗单、干陀利与婆利国。据考证,诃罗单国在今爪哇岛上;干陀利国在今苏门答腊岛上;婆利国就是今天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南朝时代,都与中原朝廷有所交流往来。P730-732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36#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20:06:19 | 只看该作者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二四) (2014-12-16 13:06:19)转载▼
标签: 王仲荦 魏晋史 经济 文化 交流         分类: 明远楼
    169、大月氏贵霜王朝。大月氏人原居住在河西走廊的敦煌、祁连间,汉文帝时期匈奴攻破月氏部落,杀月氏王,并用他的头骨做了溺器,月氏部落被迫西迁。在此过程,势力又壮大起来,建立起大月氏国,都城为蓝氏城,即今阿富汗瓦齐拉巴德。此时已成为中亚地区一个强盛国家。大月氏国由五个主要部落构成。国王皈依佛教,实际上已成为天竺化的佛教国家了。三国魏明帝时与中原朝廷互赠方物,亦在魏明帝时期,小月氏王国的统治亦宣告结束。P706-708
    170、嚈哒汗国。自四世纪末五世纪初始,逐渐成为中亚细亚强国,取大月氏国后以蓝氏城为国都。与北朝的北魏、西魏、北周有频繁的外交往来。P708-710
    171、波斯萨桑王朝。从公元前二世纪始,统治伊朗高原的是安息王国,到三世纪初,由于长期内讧对外战争不断,安息王国衰弱不堪,新兴的波斯萨桑王朝灭亡了安息,做了伊朗高原的主人。但安息仍有部落存在。波斯萨桑王朝建都宿利城,即今巴格达西南区域。与罗马帝国斗争不绝。属于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中国丝绸以此转销西方国家,与中原王朝交往频繁。P710-713
    172、大秦帝国。即罗马帝国,在黑海和地中海之西区域,中国历史上称其为大秦帝国,《三国志》、《晋书》都有记载。在中国史书上还记载罗马帝国的皇帝是选举产生的,而不是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东汉、西晋即有往来。公元三九五年,罗马帝国分裂,分东、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P713-714
    173、五天竺各国。《后汉书》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其国临大水,即恒河,在今阿富汗以西,南至波斯湾,东至孟加拉国。东吴孙权时有所来往。分东南西北中五天竺国,都与中原来往。锡兰岛的斯里兰卡,因为国人驯养狮子,所以中国史书称其为狮子国。他们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是不可低估的。P714-720
    174、与南海各国。占婆国。在今越南中南部,中国史上称之为林邑国。东汉初平初年建国,都典冲城,即今越南维川南茶荞地方。产古贝、沉香等。占婆与东吴、西晋、东晋、宋、齐、梁、陈各王朝疆域相接,往来频繁。P720-725
    175、扶南国。在今柬埔寨境内。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奴隶制度发展较快。与我国三国东吴时起就有往来。P726-727
    176、金邻、顿逊与狼牙修国。在今泰国境内,公元三至六世纪存在。P727-729
    177、媻皇、丹丹与媻媻国。媻皇据考证在今马来西亚境内马来半岛上的彭亨。媻皇国王凡七次派遣使者来建康访问。丹丹国,据考证在今马来半岛南部的吉兰丹。梁、陈时曾六次来建康有使者访问。媻媻国,当在今马来西亚的加里曼丹北部沙捞越或沙巴和文莱境内。南朝时有十余次访问建康。P729-730
    178、诃罗单、干陀利与婆利国。据考证,诃罗单国在今爪哇岛上;干陀利国在今苏门答腊岛上;婆利国就是今天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南朝时代,都与中原朝廷有所交流往来。P730-732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二五) (2014-12-25 12:11:29)转载▼
标签: 魏晋史 王仲荦 哲学 思想         分类: 明远楼
    179、第十章讲魏晋南北朝的哲学思想与宗教。
    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来讲,统一的时间长,分裂的时间是短暂的。魏晋南北朝凡三百七十年,却经历了较长的分裂时期,魏蜀吴分立,而后西晋短暂统一,不久即出现了北方十六国的分裂和江左的偏安,逐渐形成了南北朝的对立局面。但此时期,产生了不少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科学发明和杰出的科学著作,宗教文化亦有所发展。P734-735
    180、玄学与反玄学思想。从清议到清谈。清议为过去乡举里选的一种形式,东汉用征辟、察举等制度选拔人才,大多以清议来实现。清议重点在于经明行修,即这个人对儒家经典要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他本人在道德行为、生活作风方面无疵可击。清议的形式有风谣和题目等。《世说新语·赏誉》篇中出现了很多评骘人物的风谣作品,如“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等;如曹操问许劭:“我何如人?”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等。清议以名教为依归,名教为清议的基本内容。P736-737
    181、党锢之祸,许多名士渐渐沉默。黄巾起义后,牧守混战,出任牧守者,大多是一时名士,都善于臧否人物,于是清谈的形式出现了。清谈慢慢脱离名教。曹魏集团、司马氏对于清谈人物的杀害,使得清谈内容由评讥时事、臧否人物转而为玄远的清谈玄学了。P737-740
    182、玄学思想的产生。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一直支配着当时的思想界,但至魏晋以后,城市破坏,商业停滞,世族经济发展,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三玄思想,即《周易》、《老子》、《庄子》思想逐渐在社会上发展起来,清谈成为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于是玄学思想产生了。P740-742
    183、正始之音的代表人物——何晏与王弼。时曹魏废帝齐王芳时代,公元二四零至二四八年,玄学思想发展最快。何晏,何进的孙子,后官至吏部尚书。正始十年,即公元二四九年,司马懿夺魏权,杀曹爽,同时杀何晏。何晏崇尚老子虚无思想,实质上是唯心主义。著有《无名论》,阐述客观唯心主义思想。著有《论语集解》,以玄学思想解释孔子的思想。
    王弼,是著名文学家王粲的族孙,做中书郎时,深为何晏器重,只可惜活得太短了,嘉平元年,公元二四九年死了,才二十四岁。他著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例》,都存了下来,而《论语释疑》则全书已佚,但精义部分则保存在别人的著作中了。又有《老子指略》,部分被保存在道藏中。也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但思想比何晏更为系统了。P742-752

    184、才性同异离合的讨论。这个讨论,亦称《四本论》的讨论,自曹魏嘉平元年,公元二四九年始,至甘露二年,公元二五七年才初步告一段落。《四本论》这篇文章是钟会著的,现已失传。才性同异合离的四种说法,实际上可以合并为“合、同”和“离、异”两派,胡蝦、钟会一派,走司马氏路线,李丰、王广一派,既非曹氏,亦非司马氏一派,总之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争论,是清谈中的主要项目之一。此讨论以后,玄学思想阵营分化了,嵇康、阮籍为左派,向秀、郭象为右翼,分成两派了。P752-754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二六) (2015-01-04 18:11:58)转载▼
标签: 魏晋史 王仲荦 哲学 思想         分类: 明远楼
    185、嵇康与阮籍的思想。破坏名教,主张达生任性,把自然和名教对立起来,是正始之后,政治压迫增大,许多名士死于非命,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代表人物为嵇康与阮籍。嵇康,字叔夜,原籍会稽上虞人,先世避仇,移居今安徽宿县西南,竹林七贤之一,为人尚奇、任侠。反对司马氏政权,著有《管蔡论》以及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后为司马昭所杀,太学生三千人曾上书营救,亦无济于事,被斩于洛阳东市。P754-756
    186、嵇康的思想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但在形神依存方面似乎又过分强调精神的因素,夸大养生的作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假借老庄的放达,来颐神养性,消极避世。嵇康又有《声无哀乐论》,割裂主观的感情与客观的声乐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但又徘徊于名教与自然之间。嵇康的思想,对玄学影响很大。P756-760
    187、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即今河南尉氏县人。父阮瑀,蔡邕弟子,建安七子之一。经学世家,崇尚老庄,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著有《通易论》、《乐论》、《达庄论》、《大任先生传》等。大胆抨击礼法名教,与嵇康相善,嵇康死后两年,他也死去了。还留有《咏怀诗》八十余首。P760-762
    188、向秀和郭象的思想。名教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另有一些人则主张名教本于自然的说法,与嵇康与阮籍相反,向秀和郭象即其代表。向秀,字子期,今河南沁阳县人,与嵇康、阮籍同为竹林之游。但亲近朝廷,做了高官。P762-763
    189、郭象,字子玄,晋惠帝时人,官至司马越太傅府主簿。与向秀哲学观点一致。注释《庄子》。承认一切事物是变化的,认为万有的存在都是孤立的,客观事物的差别是不存在的,认为人与自然一样,应该安于其性,安于自己所处的地位。认为人的性分,出生时就已决定了。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总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的。P763-770
    190、杨泉、欧阳建、裴頠的唯物主义思想。杨泉三国时吴人,著有《物理论》,批判玄学思想,认为宇宙是物质性的东西,是实有的。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组成的,元气来源于水,水是天地万物的根本。P770-772
    191、欧阳建的代表作是《言尽意论》,全文被保存在《艺文类聚》中。认为客观事物是独立于名称、概念而存在的,但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却不可缺少名称和概念。他把物与名的关系,比附为形与影的关系。P772-777
    192、裴頠,字逸民,今山西闻喜县人,出身世家大族。官至尚书左仆射。赵王司马伦杀贾后时,裴頠同时被害,死时年三十四。他认为万有的本体是有,而不是无;万物的生成变化,“理”是以物质的存在为根据的。他批判主张虚无的唯心主义;人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有”;著有《崇有论》、《辩才论》。P777-780

    193、鲍敬言的《无君论》。身世不详,《无君论》见于葛洪《抱朴子》。崇尚原始社会的自然状态,认为阶级与国家的出现,是暴力和征服的结果;反对儒家的君师之起,认为社会上一切罪恶和祸乱的根源,“皆有君之所致”。有进步意义,有反抗精神,对当时社会有积极作用。P780-784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37#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20:07:51 | 只看该作者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二七) (2015-01-12 12:15:43)转载▼
标签: 魏晋史 王仲荦 宗教 阅读         分类: 明远楼
    194、道教的形成与发展。道教的形成与《太平经》的传播。东汉末年,道教形成和发展起来。表面上看,它推崇老子,尊他为祖师爷,其实后来道教的教义,与代表老庄的道家学说,是背道而驰的。道教与道家并无密切关系。道教的产生是社会矛盾发展的结果。后来与农民革命结合在一起。P785-787
    195、道教经典为《太平清领书》,后称《太平经》。原书一百七十卷,内容复杂,认为财富为天地之公物,反映了人人劳动等思想。既有民主性的精华,亦有封建的糟粕。P787-790
    196、葛洪与《抱朴子》。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即今江苏句容县人。约生于西晋武帝太康五年,公元二八四年,卒于东晋哀帝兴宁二年,公元三六四年。著作较多,现存《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神仙传》等书。《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自叙中说内篇言道家,外篇言儒家。其实他所说道家,与老庄关系不大,严格说来为神仙家。他的全部思想,认为神仙不死之术,是人生头等重要事情,而刑名政教,又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也不可忽视,但重要性是次于神仙不死之术的。认为玄与道是万有的本体,是精神而非物质的,一亦等同于它们。他论证了神仙不死之道,成为神仙的有效方法是炼丹。他的观点,深得统治阶级及世家大族欢迎,同时主张镇压人民,加强封建统治。但他在医药学方面的贡献,却是巨大的。P790-795
    197、陶弘景、寇谦之对南北朝道教发展的影响。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市东南人。梁武帝多以政事咨询,他隐居山中,故有“山中宰相”称谓。著《学苑》百卷,《孝经》、《论语集注》、《帝代年历》等。进一步发展了道教。P795-797
    198、寇谦之,上谷人,崇奉五斗米教。为统治阶级服务。当时人物甄鸾曾作《笑道论》,攻击道教经典缺乏常识,如“长安”,指出本名咸阳,到了汉高祖建都关中,才称“长安”,老子时根本见不到长安这个地名。道教经典伪造、修改、加工现象严重,慢慢流传下来。P797-799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二八) (2015-01-19 12:28:40)转载▼
标签: 魏晋史 王仲荦 佛教 文化         分类: 明远楼
    199、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是流传于五天竺一带的宗教,创始人佛陀,本名悉达多,族姓乔达摩,属刹帝利种姓。佛陀大约在公元前五六三年出生于今尼泊尔南境喜马拉雅山与恒河之间当时释迦部落所建立的迦毗罗卫国家里。他是太子,二十九岁时弃家去探讨一种宗教神秘学说。三十五岁时创立佛教,在恒河上游传教四十多年,八十岁时死了。收门徒有迦叶、阿难等人,门徒称他为“佛”或“佛陀”,意译是觉悟了的人。P799-800
    200、佛陀以为一切皆苦,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是他的理想。他宣传慈悲、忍辱、不抵抗,充满缓和阶级矛盾的意味。佛陀死后一百年内,佛教学说没有分派,百年以后则分成上座和大众两大部派。后两大部派又分裂为十八个部派。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宗教神学思想。P800-802
    201、公元二世纪至三世纪,又产生一个新的教派,大乘教派,梵语谓之摩诃衍。时贵霜王朝迦腻色伽大王在位时期,约公元一二〇至一六〇年,中天竺有位叫马鸣的,反对旧说,创道大乘,称旧派为小乘。马鸣著有《大乘起信论》、《大庄严经论》等行世。而后龙树发展大乘,认为不只诸法皆空,空亦复空,所谓“空”,不是“无”的异名,不是和“有”对等的“空”,而是他们所认为的超越无的“中道”。所以这一宗也被称为“空宗”。在大乘学说中,佛不仅是法力无边的神,而且是救世主,并鼓励僧徒不一味求涅槃,而要积极传播教义,以度众生。改造后的教义,更完整了,欺骗性更强,要人民放弃反抗,对巩固统治政权所起的作用也更显著了。因此传播更广更快,不久就到中国来了。P802-803
    202、约公元五世纪时,大乘又产生了新的宗派,瑜伽宗。空宗的特色是破小乘,以发挥大乘教义,而瑜伽宗则是拿小乘的哲理做基础,在其上建立大乘学说。瑜伽宗的经典是《瑜伽师地论》和五部大论。它的基本教理是“万法唯识”,故又称它为唯识宗。P803-804
    203、佛教传入中国西北部龟兹、于阗,即今新疆地区,要比传入中原地区早得多。前者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已有迹象,到了公元二、三世纪,这些城邦佛教已经很发达了。佛教传入中原内地则说法不一。有说是秦始皇时就有传播,有说是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在大月氏人那里就知道了佛教。按照《三国志·吴志·刘繇传》里的记载,笮融为佛造像立寺当在公元一九三至一九五年间,亦即此时,佛教在人民群众中逐渐传播开来。与当时人民处于战乱环境,急于寻求精神解脱的情况是密切相关的。至东汉末,就有人信奉佛教了,出家当和尚的人也慢慢多起来。P804-807
    204、佛教传于天竺,梵文则须翻译过来。佛教的教义,在天竺和西域,开始都无写本,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口授。佛经最早的译本为《四十二章经》,有两种译本。汉魏两晋时期,不断有佛经译出,但断章零品较多。而且,因是口授,错误较多,再加上译者对于梵文、汉语的理解程度不一,也有完全与原教义相悖的译文出现。P807-810
    205、佛教在南方与玄学思想的结合。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名士多南渡,僧侣亦跟随,但佛学教义很难与玄学思想相抗衡,僧侣即刻意接近清谈,来传播佛教。《世说新语·文学》门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支遁以佛理攻难老、庄,来折服玄谈家,使佛教有了一定的地位。佛教从教理上看,显然比玄学花招更多一些。P810-813
    206、佛教在中原地区的流行。西晋覆灭以后,玄学在中原动摇,佛教很快传播起来。道安与法雅两人,对佛教的传播,贡献很大。道安的工作有三,一是组织僧徒,四出传教;二是制定僧徒的戒规;三是主持佛经的整理和翻译工作。P813-816
    207、般若六家七宗学说的玄学化。在释道安时代,《般若经》没有被完全译出,玄学名词与概念比附佛教名词和概念现象严重,使当时《般若经》中“空”、“无”的概念存在混乱,般若学说竟分成六家七宗之多。六家即本无、即色、识含、幻化、心无、缘会;七宗即本无、本无异、即色、识含、幻化、心无、缘会。都有其代表人物。六家七宗可划为三派,本无、心无各自一派,其余一派。三派般若学思想,正是玄学不同派别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各种不同看法在佛学思想中的反映,都是唯心主义的。P816-822
    208、中土僧侣的西行取经。理解不一,质量混乱,取经成为迫切需求。曹魏甘露五年,公元二六〇年,朱士行取经,仅至于阗;西晋武帝时,有竺法护,似曾越葱岭而西;有僧建,似曾至今阿富汗境内,但都没有到达五天竺。直至五世纪初叶,法显西行取经,才到了五天竺,取了多部佛教经典回来。P822-823
    209、法显从新疆出发,越巴基斯坦,渡印度河,在西、北天竺停留了两、三年,到公元四〇五年,才到达中天竺,至今印度巴特那。公元四〇六年,法显曾去尼泊尔释迦牟尼诞生地,这是第一个中国人到达尼泊尔境内。公元四一一年,动身回国,明年,即东晋义熙八年才从海上登陆。自长安到回国,历时十三年零四个月。写有《佛国记》,成为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交流的重要历史资料。P823-825

    210、法显之后,又有释智猛、释昙无竭、惠生、宋云等取经。P825-826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二九) (2015-01-26 18:00:49)转载▼
标签: 魏晋史 王仲荦 佛教 文化         分类: 明远楼
    211、鸠摩罗什、昙无忏的东来传译。鸠摩罗什,公元三四三生,四一三死。父天竺人,母龟兹人。在法显出国第二年,他即来长安传经。前后八年,译经九十八部,计四百二十五卷。大乘佛说基本都被译过来了。小乘佛说亦臻完备。P826-828
    212、昙无忏,中天竺人。北凉时至今甘肃武威,与僧合译《大般涅槃经》。觉贤自尼波尔来长安译《华严经》。而后,译经质量大幅度提高,亦为统治阶级所支持。P828-830
    213、僧肇《肇论》与竺道生的涅槃佛性学说。僧肇俗姓张,京兆长安人,公元三八四年生,四一四年死。是鸠摩罗什的的弟子,三论宗奠基人。著作《肇论》,从佛教大乘中观宗唯心主义的立场上对当时般若六家七宗各流派的理论,进行了批判,并建立了中土中观宗的哲学体系。力图论证物质世界的虚幻不实;万物无自性;万物运动亦为假象;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观点。P830-835
    214、竺道生,本姓魏祖籍巨鹿,流徙彭城。是涅槃佛性学说的发扬者。著有《妙法莲华经疏》等。主张顿悟义;人人皆可成佛。P835-838
    215、释慧远对佛教发展的影响。释慧远,公元三三四年生,四一七年死,今山西崞县东人,是释道安的大弟子,少为儒生,博综《诗》、《礼》,尤善《老》、《庄》。年轻时出家为僧。在庐山建东林寺,此后东林寺便成为南方传播佛教的中心地。他在庐山住了三十余年才死。主张佛性之说,著《法性论》。提倡净土,成立白莲社,对此后净土宗学说有很大影响。他还通经学和玄学,理论一身而兼儒、释、玄三家,助推了佛教的发展。P838-841
    216、东晋南朝君臣的佞佛。典型人物梁武帝萧衍,他大力鼓吹灵魂不灭,迷信因果报应,长斋事佛。陈朝陈武帝、陈后主等都很迷信佛教。王公贵戚、世家大族人物信佛者亦不为少数,如谢灵运,著《辩宗论》,申顿悟之义,又注解《金刚般若经》,并修订《大般涅槃经》的工作。一般人民也信佛者众。但反佛的声音亦不绝于耳。不过东晋、南朝始终没有用政治力量来禁止佛教,因为僧尼人数太多了,所以一直没有政教之争。P841-845
    217、反佛教的斗争与范缜的无神论思想。反佛教思想的先驱。继东汉桓谭、王充主张无神论之后,仍有人不懈地作着斗争。如著有《晋阳秋》的历史学家孙盛,用神灭论批评神不灭论;著有《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说“死者神灭”、“天下决无佛鬼”;如戴逵、何承天、刘孝标等。P845-853
    218、范缜的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想。范缜,字子真,约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公元四五〇年,卒于梁武帝天监十四年,约公元五一五年,祖先原籍今河南淅川县,东晋初渡,遂流寓江南。与沈约、谢眺、梁武帝萧衍等一时名士过从甚密。曾为宜都太守,为政清廉。著有《神灭论》,争论较大。对封建统治阶级威胁较强,以梁武帝为首,沈约、曹思文等著文讨伐他。他主张形神相印,形神不二,形神不得相异,与佛教神学形神相异,形神有二的观点尖锐对立。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他的《神灭论》,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是杰出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但其学说,亦有其局限性,如他的偶然论的自然观等,亦有唯心主义色彩。P853-862
    219、北朝的灭佛事件。北朝的许多皇帝也都佞佛,王公贵族、世家子弟佞佛的也不少,甚至王子与公主也都有出家的现象,普通老百姓为逃避徭役和赋税,出家亦为极其普遍现象。随着佛教盛行,寺院势力也迅猛发展起来,占有土地,人员,积聚财富,慢慢引起政教之争,北朝就出现了两次灭佛事件。第一次是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七年,即公元四四六年的灭佛;第二次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即公元五七四年的灭佛。中国佛教史上,灭佛事件共有三次,北朝就占了两次,另外一次是在唐朝,唐武宗李湹会昌五年,即公元八四五年的灭佛。P862-866
    220、北魏太武帝的灭佛。原因在于拓跋氏进入黄河流域时间不长,对于佛教不是太了解,再加上佛、道之争的因素,于是灭佛事件发生了。在事件中,在个别寺院又发现有违反佛教戒律的酿酒、淫乱等现象,于是又增加了灭佛事件的程度。当然,反佛教的声音此起彼伏亦为因素之一。P866-868

    221、北周武帝的灭佛。是政治与经济方面的原因,与佛、道之争也有关系,但北周朝廷在灭佛的同时,连道教也一同废去了。朝廷曾召集人员讨论是否灭佛,讨论了四次也没有结果,重要原因是大冢宰宇文护掌权,他又是信徒。武帝杀宇文护之后,政由己出,辩论三教先后,定序为儒一,道二,佛三。此时佛、道之争更为激烈,于是武帝索性全部废掉了。这次灭佛的目的,是想强迫三百万僧侣“还归编户”,没收寺院财产,并送官府,而不是想消灭佛教思想。对于僧侣,也没有采取北魏太武帝的坑杀沙门政策,而是多方分流走了。至武帝病死,宣帝于文斌即位,开始恢复佛教,宣帝死,外戚杨坚专权,佛教就完全恢复起来了。待杨坚建立隋朝,佛教于是大盛起来。P868-872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38#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20:15:22 | 只看该作者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三〇) (2015-01-31 18:40:13)转载▼
标签: 魏晋史 王仲荦 经学 文化         分类: 明远楼
    222、第十一章讲魏晋南北朝的经学、史学与文学艺术。
    223、经学与历史、地理著作。经学的继续发展。盛极一时的两汉经学,在魏晋南北朝时并没有完全衰疲,儒家思想仍然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但它受到了玄学思想、佛教思想以及其它唯心主义宗教思想的冲击。
    《周易》,汉宣帝时,《易》有施、孟、梁三家。元帝又有京房、费直《易》。至东汉,费氏《易》传习大盛。曹魏、东吴都有注《易》名家。王弼以玄学思想注《易》;江左自东晋以下,注《易》者数十家,如张璠、谢万等,大都祖述王弼。北朝则相反,专习郑玄注《易》。
    《尚书》,秦时焚毁民间藏书。后又两次发现壁藏《尚书》,但篇目残缺。西晋时有《伪古文尚书》出现,传至江南。东晋时,《尚书》正解、正义等多有出现,但真伪难辨。P872-876
    224、《诗》,自秦火后,有毛公及鲁、齐、韩三家。东汉时,郑玄作《毛诗笺》,申明毛义,三家遂废。东晋有孙毓,注《诗》,陈统又难孙毓,申郑玄。至南北朝时,各家聚讼不已。东吴人陆玑,著《毛诗草木虫鱼疏》二卷,至今流传。
    《周礼》,王莽时,列《周礼》于学官。东汉郑玄、马融皆有注。曹魏王朗,后梁沈重,北齐熊安生,皆有所重。
    《仪礼》,东汉有郑玄注《仪礼》十七卷,曹魏、后梁、宋皆有注疏。《丧服》是《仪礼》中的一篇,南北朝时论者众多,著录凡七十一家。根据尊卑亲疏,讨论丧服等差区别,很是繁琐,但对统治秩序有很大作用。P876-877
    225、《礼记》,汉代有戴圣传《礼记》四十九篇,世称《小戴礼》。东汉时有郑玄注《礼记》二十卷。曹魏王肃著《礼记》三十卷。梁时国子助教皇侃撰《礼记义疏》五十卷。后梁有沈重撰《礼记义疏》四十卷。北朝周齐间有熊安生撰《礼记义疏》并行于世。
    《大戴礼记》,汉代有戴德传《礼记》八十五篇,世称《大戴礼记》。西魏、北周间人卢辩进行注解。
    《春秋左氏传》,汉初,张苍、贾谊传《左氏传》,但未立官学。东汉明帝时贾逵著《春秋左氏解诂》三十卷,其后服虔又著《春秋左氏传解谊》三十卷,并行于世。西晋杜预撰《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梁朝有沈文阿撰《春秋左氏经传义略》二十五卷,全书未完成。
    《公羊传》,东汉时,何休注《公羊传》,名《春秋公羊解诂》,凡十一卷。晋至南朝,列于学官。东晋时,王愆期注《春秋公羊经传》十三卷,孔衍撰《春秋公羊传集解》十四卷。
    《谷梁传》,曹魏时,有糜信注《春秋谷梁传》十二卷。而后,孔衍、徐邈、范宁有集解、注等。学官多用糜信注讲授。P877-879
    226、《孝经》,相传有郑玄注,但无资料证明。隋刘炫伪造《古文孝经》,于是《孝经》亦有今文与伪古文分别。魏晋南北朝时注者很多。唐玄宗时论定二者真伪,后今文行而古文废,并以玄宗御注名义颁行《孝经正义》,即通行今本《孝经》。郑注亡。今传郑注本传自日本,阮元以为伪本。
    《论语》,西汉时有三家,鲁、齐、古。东汉时郑玄以《鲁论》为主,参考《齐论》、《古论》,为之注。魏何晏有《论语集解》十卷。东晋南北朝时著者众多。梁朝皇侃撰《论语义疏》十卷。
    《尔雅》,西汉、东汉皆有注。东晋郭璞有《尔雅》注三卷,为后世所重。文学训诂之学,除郭璞《尔雅》注之外,还有不少著作,陈顾野王著《玉篇》三十一卷,最为博洽。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收採九千三百五十三字。魏李登、晋吕忱、北魏阳承庆都有所著。文字符号不断增多,知识有所开拓。
    声韵反切之学亦有突出成就。受梵音拼音方法影响,开始创反切来注音。孙炎有《尔雅音义》八卷,以反切注《尔雅》。魏李登有《声类》。西晋吕静有《韵集》六卷。齐梁时文士多讲究音韵之学。沈约有《四声韵谱》。周顒著《四声切韵》。但都杂有方音,莫衷一是。北周末年至开皇初年,颜之推等在长安共商音韵之学,编制标准韵书,不久陆法言在讨论基础上费时二十年,撰成《切韵》五卷。P879-882
    227、南北学风,略有区别。所谓“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南人学问,清通简要”;“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等。到了隋代,南北统一,学风逐渐合流。唐时则更为一统。P882-883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三一) (2015-02-04 07:47:03)转载▼
标签: 魏晋史 王仲荦 历史 著作         分类: 明远楼
    228、正史的修撰。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修史风气发达。《后汉书》,东汉时,学者奉命在东观撰述国史,先后有班固、刘珍、蔡邕等,但一直没有完稿。此书第一手资料丰富。此后有关后汉的史书,出了不少。王仲荦列出了十三家,但几乎全部佚失了,完整保存的,有范晔的《后汉书》,司马彪的《续汉书》和袁宏的《后汉纪》。范晔,字蔚宗,今河南淅川县人,官至左卫将军,后涉谋立彭城王刘义康案被杀。袁宏,东晋时人,生范晔之前,所著《后汉纪》中资料多为范晔采用。P883-885
    229、《三国志》,修三国史者约有十余家,陈寿《三国志》为集大成者,故陈著出而众史废。陈寿,今四川南充县北人。初仕蜀汉为东观秘书郎,入晋再为著作郎。撰魏、蜀、吴三书,号《三国志》,时称良史。此书高简有法,但终究嫌太简略。南朝宋文帝时,裴松之为之注。书成,文帝称其为不朽之作。裴氏提出注书四例,注中引用书籍二百十种,其中史料价值在陈氏之上。P885-887
    230、《晋书》,撰晋史者约二十余家,俱佚。唐太宗贞观十八年,敕令房玄龄、褚遂良等重撰《晋书》,实际执笔人为令狐德棻及李淳风等。唐玄宗亲撰司马懿、司马炎二纪和陆机、王羲之二传的史论,故题其书为御撰。留存至今。P887-889
    231、十六国史,王仲荦具表所列凡二十九种,俱佚。至崔鸿《十六国春秋》出,他书散亡。崔鸿,北魏世家大族出身,死于北魏孝昌末年,官至散骑常侍。魏正始三年,公元五〇六年,写成《十六国春秋》九十五卷。此书北宋散亡,现在流行的本子,为明代从《晋书》以及类书中抄撮而成。P889-892
    232、南北史,王仲荦所列凡二十七种。绝大部分散佚,沈约《宋书》流传。北朝史,王仲荦所列凡十七种,存佚各半。今存者有魏收《魏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李延寿《北史》,魏征领衔修撰的《随书》。P892-898
    233、唐初再修《晋书》,修《五代史》,还有李延寿的《南史》、《北史》。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初编写的史书,都是出于封建地主阶级之手,详尽地叙述帝王将相的活动,对劳动人民的活动,极少涉及。P898-899

    234、汲家竹简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西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二七九年,汲郡人掘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漆书十余万言,记夏以来至魏安釐王二十年事,整理为十三篇,题作《竹书纪年》。所记事情,如“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益干启位,启杀之。”等,与儒家经典所记出入很大,而近代学者认为,其史料价值可信度不在《史记》之下。在《竹书纪年》之外,有《汲冢琐语》十一篇,说是“诸国卜梦妖怪相书”。至宋,书佚,现存辑本。对研究商周历史,意义重大。P899-901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三二) (2015-02-11 12:15:00)转载▼
标签: 魏晋史 王仲荦 历史 著作         分类: 明远楼
    235、《西京杂记》,原本二卷,今本分为六卷,卷末有葛洪跋。作者有争议,鲁迅先生以为“以葛洪所造为近是”。但文风与葛洪《抱朴子》迥异。内容可补正史之不足。P901-902
    236、《华阳国志》,地方性通史,凡十二卷,东晋常璩撰。叙述有法,材料丰富,是研究西南地方史和西南少数民族及蜀汉、成汉政权的较好史书,有很高史料价值。但因为它是一部地方性通史,亦流露出地方民族主义的色彩。P902-904
    237、《世说新语》,西晋时,郭颁撰《魏晋世语》十卷;东晋隆和中,裴启收集汉魏以来直到东晋穆帝为止世家大族、名士显宦的言语应对,人物品题的清谈风尚材料,撰成《语林》十卷;东晋末,又有郭澄之仿裴启《语林》风格体例著《郭子》三卷。到了南朝宋文帝时,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招集文士何长瑜、鲍照等在《语林》、《郭子》基础上撰成《世说新语》十卷,分为《言语》、《文学》等三十八门。梁武帝世,刘峻又为之注,广征博引,媲美于裴松之之《三国志》注。《世说》记录了当时世家大族、显宦人家的生活面貌和清谈风气。语言简明而有风致,保存了一些口语。人物形象鲜明。P904-909
    238、《水经注》,魏晋南北朝时有许多地理著作,如谯周的《三巴记》、贺循的《会稽记》、顾夷的《吴郡记》等。《水经注》就是在这些著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凡四十卷。作者郦道元,今河北涿鹿县人,北魏景明中,公元五〇〇至五〇三年,为冀州镇东府长史,代行州刺史事。后履多职。他依据三国时人所撰《水经》,而为之注,成《水经注》四十卷。《水经》原书只记录了一百三十七条水流,郦道元作注时则详细地介绍水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条之多。《水经注》内容包括沿革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各方面,实际上是一部以《水经》为纲的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同时也是山水文学中的优秀作品。P909-915
    239、《洛阳珈蓝记》,东魏时,阳衒之撰。洛阳为东汉、曹魏、西晋的京都。公元四九三年,北魏孝文帝又自平城迁都洛阳,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后长期战火,京都则破败不堪,在此情况下,阳衒之抚今追昔,写出了《洛阳珈蓝记》。他用细致的笔墨来记述城内外著名珈蓝的结构和帝都风物、庭园景色。既是地理著作,也是文学作品。P915-919

    240、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颜之推,原籍今山东临沂人,寓居建康。南北朝时著名学者。《颜氏家训》为其代表作,凡二十篇。在教子、持家、文学等方面多有见解。但亦虔信佛教,有因果报应思想。P919-923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39#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20:18:43 | 只看该作者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三三) (2015-02-15 13:35:44)转载▼
标签: 魏晋史 王仲荦 文学 著作         分类: 明远楼
    241、文学。五言诗的形成。汉以前诗,多为四言。汉武帝立乐府,採歌谣,于是五言渐多。汉初戚夫人的《永巷歌》以及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歌,都为五言之滥觞。东汉末年有《孔雀东南飞》,标志着五言诗已臻成熟。P924-925
    242、建安文学。建安时期,自公元一九六年至二一九年,出现了不少著名诗人,受到了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唐诗人陈子昂所谓“建安风骨”,就是指建安时期诗歌的社会内容和它的苍凉风格而言的。代表诗人有曹操父子、王粲、陈琳、蔡琰等。P925
    243、曹操诗喜拟乐府,留存至现在的有二十首左右,几乎全是乐府,乐府诗被他赋予了新的内容。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等。文章多疏、令等公文,大致多由幕僚起草,但《让县自明本志令》肯定是亲自属稿的,有清俊、通脱的文风。
    曹丕,曹操次子,即魏文帝。有七言诗《燕歌行》,已创新格,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是对诗歌形式的贡献。曹丕著《典论》五卷,其中《论文》一篇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有过积极的影响,强调“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高度评价了文学作品的功能和价值。
    曹植,曹丕的同母弟。少即善属文,深为曹操喜爱。代表作《泰山梁甫行》等。辞赋方面,《洛神赋》为其代表作。文风哀怨牢愁,形象思维深刻。
    建安文学除了三曹之外,还有七子,即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人。还有女诗人蔡琰,博学多才,其父蔡邕。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写成《胡笳十八拍》,但原作已佚。P925-934
    244、正始文学。正始时期即公元二四〇年至二四八年。诗歌方面受玄学思想影响。代表人物嵇康、阮籍等。P934-936
    245、西晋文学。西晋是门阀士族专政时期,此时作品,大都粉饰太平,缺乏社会内容。著名作家当推潘岳与陆机。陆机代表作《文赋》;潘岳代表作《闲居赋》等。又有左思著《三都赋》,他的诗歌代表作是《咏史》诗八首。P936-939
    246、东晋南朝的玄言诗与山水诗。玄学思想损害了诗的形象思维,玄言诗自己走向了死胡同。代表人物郭璞,发展了山水诗。著有《江赋》,为山水文学方面的重要著作。P939-941
    247、陶渊明,字元亮,后改名潜,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生于公元三六五年,卒于公元四二七年。名门望族出身,先祖东晋大司马陶侃。不堪吏职,向往田园生活。著有《桃花源诗并序》,以浪漫主义手法,把自己憧憬的理想生活描绘了出来。他被《诗品》的作者钟嵘推崇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留存。P941-947
    248、谢灵运与颜延之。谢灵运,生卒公元三八五至四三三年,今河南太康县人,谢玄的孙子,仕宋为永嘉太守,历官秘书监、侍中、临川内史。后在广州被杀。著有著名的《山居赋》。擅于山水诗写作,但诗缺乏社会内容,而且写作技巧也因斧凿痕迹太深而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颜延之,字延年,生卒公元三八四至四五六年,原籍琅琊临沂人,移居建康。与陶渊明交好,喜欢饮酒,酒后使气,批评时政。他的诗作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使用典故。他活了七十岁。P947-949
    249、鲍照。字明远,家世寒微。他的诗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的颓废情绪。鲍照的诗篇,以乐府为多,主要成就也在于乐府诗,诗风豪迈。代表作《芜城赋》。P949-953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三四) (2015-02-20 10:52:11)转载▼
标签: 魏晋史 王仲荦 文学 著作         分类: 明远楼
    250、东晋南北朝的民歌和故事诗。南方民歌以缠绵婉转为特色,内容大多描写爱情;北方民歌以激昂慷慨为特色,内容则更为广泛,恋爱之外,有牧歌、战歌等。南方民歌主要分为《吴声歌》和《西曲歌》两部分,表现方法上喜欢用双关字的隐语,往往采取问答的形式。北方的民歌,保留在《乐府诗集》中的有七十首左右,恋歌则大胆干脆,毫不做作,与南方恋歌的委婉含蓄大异其趣。P953-959
    251、永明诗人的新体诗。南齐永明时期,即公元四八三年至四九三年,有周顒著《四声切韵》,沈约著《四声谱》等,鼓吹把声律学说应用到诗歌上去,成了四声八病之说,创新了诗格,成就了永明体。代表人物谢眺、王融、何逊等。P959-964
    252、骈文的发展。东汉之前,辞、赋、诔、赞以外,一般文体,都用散文。东汉之末,散文渐趋整齐,尤其是永明声律学以后,骈俪文章大行其道,一切文章向骈偶化、辞赋化方向发展,追求辞藻华丽和对偶工整。代表作有江淹《恨歌》、《别赋》,庾信《哀江南赋》、《枯树赋》等。P964-965
    253、《文心雕龙》与《诗品》。齐、梁时期文学创作讲求对仗、用典、辞藻、声律,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甚至流于空虚和颓废,这就激起了反对颓废主义和形式主义文风的要求,产生了优秀的文学批评名著《文心雕龙》和《诗品》。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字彦和,山东莒县人。该书创作于南齐之末,共五十篇。它系统地论证了文学理论方面的重要问题,同时对齐、梁以前一些作家和作品作了扼要的批评。
    《诗品》,作者钟嵘,字伟长,今河南长葛县人。《诗品》的批评方法,,是把诗分为《国风》、《小雅》、《楚辞》三大类,然后把与三大风格接近的作家归纳进去分析进行批评。比较机械,也比较牵强。把汉魏以来的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定其等级。P965-969
    254、《文选》,梁太子萧统主编,为最古的文章总集。选编的标准是按经、诸子、史、赞论等集辑。全书三十卷,以类分卷,共分成赋、诗、表、启、碑文、墓志、行状等三十九类。《文选》编成,风行一时,至清而不衰。P969-970
    255、宫体诗,简文帝萧纲等喜欢写以色情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周围游诗人庾肩吾、刘孝威、徐陵、庾信之徒交并绮艳,又模仿和提倡,形成了宫体文学。徐陵为此特编了一本《玉台新咏》。宫体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乐府的体裁。P970-971
    256、庾信及北朝诗人。庾信,字子山,生卒公元五一三至五八一年,南阳新野人。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直到隋开皇元年才病死。父庾肩吾。父子都是宫体诗的重要作家。代表作有《咏怀》诗二十七首,赋有《哀江南赋》、《枯树赋》等。他的文与诗,从基调讲,总体上是低沉的。与他同时,还有王褒等人,一时文风,为唐代诗歌的发展铺好了道路。P971-976

    257、神话和志怪小说。魏晋时期,封建隶属关系强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颓废厌世思想充塞,宗教迷信广泛传播,因而神话和志怪小说都很发单。神话有《神异经》、《十洲记》、《汉武洞冥记》等。志怪小说有魏文帝撰《列异传》,张华撰《博物志》,葛洪撰《神仙传》,干宝撰《搜神记》等。P976-983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三五) (2015-03-02 12:14:31)转载▼
标签: 魏晋史 王仲荦 艺术 札记         分类: 明远楼
    258、艺术。绘画与雕塑方面的艺术。三国时吴画家曹不兴,善画大幅人物,佛教人物为多,是中国佛像画的始祖。曹不兴弟子有卫协、张墨,晋时两人都有“画圣”之称。但都没有作品流传。卫协弟子顾恺之,字长康,小名虎头,今江苏无锡人,仕东晋官至散骑常侍。他的画,同时人谢安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东晋南朝三大画家,东晋顾恺之、宋陆探微、梁张僧繇,都以写实著称。顾恺之遗作有唐人临摹本《<女史箴>图》留世,八国联军入侵被掠,现存英大不列颠博物馆。P986-987
    259、谢赫,南齐时人。善画人物,写生技巧很是高明。同时对绘画理论也有所发展,提出“谢赫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对后世绘画有很大影响。P987-988
    260、晋、宋之际,山水画也得到发展,刘宋时有南阳人宗炳善画山水,还有王微,但当时山水画刚刚起步,还很幼稚,人物画仍然是主流。张僧繇在画法上吸收天竺的晕染法,为一重大成就,对后来画风影响极大。P988-989
    261、北方也涌现出许多画家,北齐杨子华、刘杀鬼,北周田僧亮、曹仲达,曹与唐吴道子世称“曹、吴”,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之誉。魏晋南北朝时,绘画上最大特征就是宗教画特别发达。同时很多画家都参与了雕塑艺术,如东晋末年的戴逵,还有他的儿子戴顒,都很出名。P989-990
    262、石窟艺术。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寺宇林立,在今新疆、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四川等地,还开山凿寺,建立了很多石窟寺。由于岩石构造不同,大同云冈、洛阳龙门、四川大足等地,主要是石雕,敦煌千佛洞、天水麦积崖等,岩石松碎,主要是壁画和塑像。与佛教艺术有关的,还有北朝的宝塔,如嵩山嵩岳寺瓦塔,北魏洛阳永宁寺木质结构的宝塔等,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P990-997
    263、书法。东晋末,蔡邕善篆、隶;杜度善草书;崔瑗学书杜度;张芝善草书;钟繇真书绝世,行书对王羲之影响很大。西晋索靖善章草;卫瓘行草神妙;王羲之一代书圣;王献之不让其父。二王以后,又有很多的书法名家出现,羊欣、萧子云、智永等。北朝墓志也很有价值,张猛龙、张黑女等,都艺术水准很高。P997-1003
    264、音乐、舞蹈与杂技。中国古代所谓雅乐的声歌部分,其实就是《诗》三百篇。大多来自民间,两汉、魏晋有乐府,“采诗入乐,自汉武始”,以后都很重视从民间吸取声乐。音乐有地方色彩,东晋南朝有《清商乐》,它的前身是汉代的《相和歌》;十六国北朝有《西凉乐》;苻坚之末有《龟兹乐》;北魏时传入内地的《敕勒乐》等。国外传入中土的有《康国乐》,是从突厥传入的;有《高丽乐》、《百济乐》;有《天竺乐》、《扶南乐》等。与音乐相关的还有舞蹈,分南朝、北朝两个体系。南朝有《鞞舞》、《杯盘舞》、《巾舞》、《拂舞》等;北朝有《大面》、《城舞》等。P1003-1010

    265、杂技,故称《百戏》,也称《散乐》。还有绳伎、缘竿、翻筋斗等。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舞蹈都有一定的发展,而且终于形成南北融合局面。P1010-1012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三六) (2015-03-08 16:41:29)转载▼
标签: 魏晋史 王仲荦 著作 科技         分类: 明远楼
    266、第十二章讲魏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
    267、数学、天文学与地图学。数学家刘徽著《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有圆体积、圆面积等算法。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了圆周率。又有作者已佚的《孙子算经》。北魏前期的《张丘建算经》等。P1012-1021
    268、天文历法。魏晋时期,对于宇宙的看法,有论天六家之说,即盖天、宣夜、浑天、昕天、安天、穹天六家。大都有著作留世。浑天仪、圭表、漏刻等有所发展。宋朝何承天修《元嘉历》,魏明帝太和年间杨伟造《景初历》。P1021-1028
    269、裴秀的《禹贡地域图》。裴秀,字季彦,今山西闻喜县人,仕西晋官至尚书令、司空。杰出地图学家。因为工作关系,重视地图绘制,上考《禹贡》,绘地图十八篇,名为《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制图六体”之说,确立绘图原则。P1028-1030
    270、钢铁技术的新成就。三国时期,曹丕、诸葛亮等实践冶炼技术,制造刀剑,发展了炼钢技术。南朝、北朝都有所发展。机械发明方面,马钧发明龙骨水车;刘景宣发明连转磨;祖冲之发明了千里船;等等。P1030-1034
    271、农学与医药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一部农书,东魏时贾思勰著。贾为山东益都人,做过高阳太守。这部书写于公元五三四至五四四年。全书十卷,近十一万字。此书较系统地总结了公元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经验。P1034-1043

    272、医学和药物学方面的重要成就。张仲景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张仲景,东汉末年南阳人,官至长沙太守。华佗,安徽亳县人,曾为曹操医病,精通内外各科。麻醉、热敷等治疗方法都为华佗发明。又有王熙、皇甫谧等,皇甫谧又为史学家,著有《列女传》、《逸士传》、《针灸甲乙经》等多种。葛洪东晋人,是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同时也是医学家。著有《金匮药方》、《肘后卒救方》等。陶弘景南齐人,对葛洪《肘后卒救方》进行增删改编,取名《肘后百一方》,对后世影响极大。又在医药学方面,撰成《本草经集注》,他把七百三十种药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七种,影响后世。P1043-1050


一部文采斐然的史著——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2015-03-09 13:05:03)转载▼
标签: 魏晋史 王仲荦 阅读         分类: 陈香榭
    我在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份就买回了中华书局两卷本的王仲荦著《魏晋南北朝史》,当时发愿要系统地看一遍它,但苦于忙着工作,就把它锁在了柜子里。直到二〇一二年开春,终于沉下心,要阅读它,它才被发掘出来。但在工作的间隙里,读这样一部八十万字的著作,是十分困难的,于是我就想,如果随读做一些札记,应该是一种较好的办法,这样既能加深自己阅读的印象,又能记住阅读的章节,果然不出预料,读完这部书整整用了三年时间,锱铢以累,札记亦断断续续地做了约四万字。
    想读这部书的起因,其实最是简单不过,因为自己喜欢阅读《世说新语》这本书。多年来一直读着,后来觉得还是比较单薄,应该再拓展着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也许才更能理解书中的意趣,于是就买回了《晋书》、《魏晋玄谈》、《中古文人生活研究》等书籍来读,当然王仲荦的《魏晋南北朝史》也是在视野之中的。还有一个简单的原因是,自己总是慌张着不能静下来,沉下心阅读这样一部大书也许可以让自己稍安勿躁,受些历练。
    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说,这部书的写作,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中国古代史的历史分期问题,而他是主张魏晋封建论的。这样一种观点,虽然在书中没有明确的提出来,但是,整部书的脉络其实都在贯穿着这一基本的观点。这就涉及到作者的历史观问题,即他的马列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论等,虽为一些读者所诟病,但作者是不能超越时代,跳出时代的局限性的。实际上看,马列史观在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时,仍然不失为一种有力的解剖工具。至于作者受时代的影响,阶级论、历史问题时代化等问题,亦应作一分为二的审视。
    书凡十二章,前七章除第二章专谈门阀与土地制度而外,其它各章均以政权更替为序分述三国、西晋、十六国、东晋、南朝、北朝历史及其特点。从第八章边境各族开始,总体上分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哲学思想与宗教、经学史学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诸方面内容。结构上谨严整饬,逻辑上严密无隙,但都不是泛泛而谈,重点上该突出则一定要突出,如民族、对外交流、宗教则要交待得多一些,宗教方面佛教则要重点介绍一下。有些历史细节问题则要有作者自己客观的判断与评价,如农民起义失败原因分析,佛教兴起等等,宏观中亦包涵微观之判断。各章后注释则备举相关文献与研究成果,详列大量原文,就书中历史资料做最为详备的注释,这都为王著的鲜明特点。
    通读王著,给人的感觉是文胜于史。作者虽在写史,但在史的框架下,文亦是能够敌于史的,他的语言的清俊实出于史的表现之上。其实最初,王仲荦是专注于文学的,他的第一部专著即是文学方面的《西昆酬唱集注》,亦为他唯一的一部文学方面的专著。后来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史学方面了,而且著述甚丰,即使与同侪相较,也是能算作佼佼者的。虽然治史,但文学的根性是在的。
    这部书的雏形,是王仲荦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时的讲义,后来经过整理,成为断代史《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上、下两册,上册在一九六一年七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下册要在一九六六年付排,却因文革开始而耽搁了。到了一九七六年,出版社要重新出版,作者的想法却发生了变化,于是与出版社商议决定把原书改写成为《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两部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分别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在一九七九和一九八〇年出版。至于作者改写的缘由,除了结构上的变化之外,读者对于原书的意见以及新的史料的发掘都为重要的因素。中华书局在二〇〇七年出版了一套王仲荦著作集,《魏晋南北朝史》上、下两册亦在其中,是经上海人民出版社许可重版新印的。

    三年来自己断断续续地读着,亦在亦步亦趋地做着札记,只有在阅读与记录中,心情才能平静下来。在阅读它的间隙,亦没有停止其它书籍的阅读,但对它的阅读,却似乎成为一条主线,一个生活中的主色调。再阅读《世说新语》中一个个小故事时,它所氤氲出来的气氛就有如水墨画的背景一样,让魏晋时的人物重新有了生的气息,似乎要从画面中走了出来,这亦为自己所不曾想到的。当然这书,是终究读过去了。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3
40#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20:21:43 | 只看该作者
不会装傻——《世说新语》品读之26 (2015-05-29 12:23:00)转载▼
标签: 杨修 曹操 《世说新语》 品读         分类: 新雨堂
    上中学时课本中有一篇《杨修之死》的文章,题目是编者加的,选自罗贯中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记得当时读得津津有味,深为杨修的聪明、敏捷折腰。后来年岁渐长,也在生活中经历了一些摔打,每每想起课本中的内容,就多少有了一些觉悟,觉得还是少不更事,没有生活的历练,对一些浮华的表象缺乏认知与辨析的能力。
    《杨修之死》中罗列了能够表现杨修才思敏捷的事例大致有七条,其中有三条事关曹操立储的大事,在曹植与曹丕之间,杨修的参与,影响了曹操的评判,极其激怒了曹操,在曹操看来,这家伙早该死了,只是没有一个合适的机会罢了。待到曹操与马超作战,双方对决胜负难明之时,曹操一句“鸡肋”的军中口令,暗含“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涵义,又被杨修猜透心思,且动员军兵,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扰乱了军心,终于被曹操以之为借口斩首示众了。死时才三十四岁,因而后人说他,“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小聪明玩得多了,是早已被曹操列入黑名单的。
    杨修的才思敏捷,看来在当时就是比较出名的,传播也广,在距他不远的《世说新语》一书“捷悟门”中,所列故事凡七则,杨修一人就占了起头的四则,可以说是独占鳌头了。这四则故事中,《杨修之死》中的两条有可能来源于它,也就是较为著名的“门内一活为‘阔’”以及“一人一口酥”的故事,都为玩小聪明的极端的范例。杨修当时,担任着曹操的主簿,掌管文书、印章一类的事宜,有些像今天的副秘书长的职位,对于长官心思的揣度,应是自然的,但小聪明还是玩过了头,而且次数累计较多,犯了机关工作的大忌,引起了长官的反感,尤其是参与了本不该参与的立储大事,才使自己的小聪明走向了招祸的极致,连曹操也生气着骂道:“匹夫安敢欺我耶”,他的死则是必然的。
    要说曹操,在历史上亦能算作是惜才爱才的领袖,他早年发布的招贤令,广招天下英才,其心可昭,就是从后来的实际情况看,魏、蜀、吴三足鼎立,在曹操一方,人才储备亦为最雄厚的,它为后来的历史走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曹操见不得杨修,见不得他热衷于玩小聪明的做派,则是一般的领导者的普遍特征,因而只能在杨修身上寻找原因了,那就是,涵养不够,历练不足,恃才放旷,不会装傻,以才得宠以才害身,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连身家性命亦搭上去了。
    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像杨修一样,玩玩小聪明的人,又何其少呢?现实生活环境变化,其危害,虽不会出现杨修一般的遭遇,但像杨修一样的小聪明,还是能引起周围的人极端的反感的。其实天下的人,傻子能有多少,因而杨修之死的故事,在少年可能会羡其新奇,在年长之后,则应吸取他不会装傻的教训了。
    有时想想,他那么聪明,却连装傻也不会,实在是可怜的。
王献之的婚姻生活——《世说新语》品读之27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5-06-02 13:14:28)转载▼
标签: 王献之 郗道茂 《世说新语》 品读         分类: 新雨堂
     王献之的婚姻生活——《世说新语》品读之27                               (王献之《奉对帖》拓片,释文见正文)
    在《世说新语》“德行门”中有一则关于王献之的故事,说他害了重病,请道家来替他上表奏请天神消灾去祸,照规矩病人要坦白自己的过错,王献之说,“想不起别的事,只记得和郗家离过婚。”故事虽短,但纸短情长,他的诚恳态度和忏悔意识却是暴露无遗了,他的婚姻生活亦是浮出了水面。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也是最小的一个,据《晋书》所载,在王羲之的七个儿子中,有五个是在史籍中较出名的,而王献之则最为突出。王献之的结发妻子是郗道茂,郗昙的女儿,而王羲之的夫人郗璿则是郗昙的姐姐,也就是说,他们二人是近亲结婚,郗道茂的婆婆是自己的亲姑姑,王献之娶了自己的表姐。小时候就在一起玩耍嘛,很熟悉,郗道茂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王献之就央求父亲为自己提婚,为此王羲之就还给郗昙写了一封信:“中郎女颇有所向不?今时婚对,自不可复得。仆往意,君颇论不?大都比亦当在君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家女孩有没有中意的对象?如果没有,就和我家小郎结婚,那是再好不过了。希望你考虑一下。”两个人很快就结婚了,青梅竹马,喜结连理,还应该算是幸福美满的婚姻,可悲的是,他们生有一个女儿,却夭折了。
    过了几年,朝廷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影响到王献之的婚姻生活。在晋孝武帝宁康元年,大将军桓温的儿子、驸马桓济与兄长桓熙参与谋杀叔父、时任车骑将军兼都督七州军事的桓冲,结果事情败露了。桓温在临死之前下令拘捕了两个儿子,晋孝武帝亦废除了驸马桓济,把他发配到了长沙。这时朝廷重臣谢安、王坦之等人与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母亲徐贵人商议,决定将新安公主改嫁与王献之,晋孝武帝此时十一岁,自然是权臣们说了算,这样王献之只好与郗道茂离婚,成为驸马,而由此亦进入权力中心,一路的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官至中书令了,很显然这个婚姻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从一些资料看,谢安对王献之的欣赏,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不过还有一个说法是,新安公主很早就暗恋王献之,所以才有这样的官方行为,亦有一定的道理。他和新安公主生有一个女儿,取名神爱,过了一半年,自己就死去了,活了四十二岁。神爱后来做了皇后,嫁给了痴呆皇帝晋安帝。
    王献之与新安公主的婚姻,据说最初王献之本人也不愿意,他曾以自残的方式相推辞,以艾草烧伤双脚,称行动不便,不能完婚,不过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后来竟落下跛足的毛病。就这样好好的一场婚姻,却被政治玩没了。再说郗道茂离开王家,此时父亲已死,无处安身,也只好寄生于伯父郗愔门下,没有再嫁,凄苦着郁郁而终了。王献之对于郗道茂的感情,应该说是真挚的,正如文首所引《世说新语》中的故事那样,他觉得自己是有过失的,但反过来想,即使他坚持不做驸马,后果又能是怎样呢?好在他是书法家,在《淳化阁帖》中收录的二王法帖中,有几则是能看出他对结发妻子的深情的,如《思恋帖》这样写道:“思恋,无往不至。省告,对之悲塞!未知何日复得奉见。何以喻此心!惟愿尽珍重理。迟此信反,复知动静。”翻译过来呢,就是:“我对你的思恋无处不在,每时每刻。我反省自己时悲哀充满天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与你相见。怎么样才能让你明白我的心呢。只希望你能多多保重。无论早晚一定给我回信,让我知道你的情况。”还有《姊性缠绵帖》,说:“姊性缠绵,触事殊当不可。献之方当长愁耳。”尤其是《奉对帖》,“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无已,唯当绝气耳。”则是极尽怨怼与悲愁之苦了。
    除此二人遗事之外,相传王献之还做过《桃叶歌》,在《乐府诗集》中有录,郭茂倩解题引《古今乐录》:“《桃叶歌》者,晋王子敬所作也。桃叶,子敬妾名,缘於笃爱,所以歌之。《隋书·五行志》曰:陈时江南盛歌王献之《桃叶》诗,云:‘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似乎记录了王献之纳妾的轶事,广为坊间流传,但史书中实无记载,我们只好把它作为文人的一时雅兴之作来理解了。

    其实这样的推演,我们究竟能还原多少真相呢?历史往往是很苍白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4-20 06:20 , Processed in 0.06007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