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夺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连载转:六朝史话札记

[复制链接]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4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14:41:02 | 只看该作者
裆中物——《世说新语》品读之5


就文章的题目来说,准确点应该写作“裤中物”或“衣裤中物”,然而按照汉语的习惯,“裆中物”更通俗,也更痛快淋漓一些。陕西关中一带的方言说某人“扎势”,就说:“装的跟棰子一样。”“棰子”约定俗成就是指男性的“裆中物”。不过这实在是一句低俗恶俗粗俗俗不可耐的话,让人恶心。文章还得从刘伶做起。《世说新语》“任诞门”中有则故事说刘伶经常纵酒放任,有时脱掉衣服呆在家里,有人看见了,讥笑他,他却说:“我把天地作为房屋,以房室为衣裤,各位先生为什末钻进我的裤子里来?”
    读过《西游记》的朋友一定还记得第三十六回中孙悟空说的话:“若以老孙看时,把青天为屋瓦,日月作窗棂,四山五岳为梁柱,天地犹如一敞厅!”何其相似,但刘伶的话更粗野。《晋书·刘伶传》中说刘伶个头不高,丑陋,纵酒,经常喝得一塌糊涂,也滑稽,有回喝多了和人发生冲突,人家挽袖挥拳要打他,他慢慢地说:“鸡肋不足以安尊拳。”那人笑着就停手了。还有就是他经常出门带一壶酒,后面让人扛铁锹跟着,说:“死便埋我。”似乎完全不把自己当回事。他的传记不长,他写的有名的《酒德颂》就占了几乎一半的篇幅,《颂》中的部分语句就和前文引用《世说》故事中的语句的意思相近,故事中的话有所发挥。
     刘伶字伯伦,是中国人心目中的酒鬼,“刘伶醉酒”的故事是有名的民间传说,现在还有好多酒店都用“伯伦不归”四字作招牌。他还是魏晋时期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崇尚庄子的“无为”精神,因此官也做的不好。他的人格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贤”,一方面是“酒狂”,《傅雷家书》中有段傅雷先生的话:“近来常翻阅《世说新语》,觉得那时的风流文采既有点儿近古希腊,也有点儿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但那种高远、恬淡、素雅的意味仍然不同于西方文化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人真是奇怪的动物,文明的时候会那末文明,谈玄说理会那末俊永,野蛮的时候又同野兽毫无分别,甚至更残酷。奇怪的是这两个极端就表现在同一批人同一时代的人身上。”我们有时也难免存在这样的困惑。
     宗白华先生曾经说过魏晋时期是“人的自觉时期”和“文学的自觉时期”,人的自我意识中都有一种“宁作我”的思想倾向,追求个性是时代的潮流,“完全适应着门阀士族的贵族气派,讲求脱俗的气度神貌成了一代美的理想。不是一般的,世俗的,表面的,外在的,而是要表达出某种内在的,本质的,特殊的,超脱的风姿容貌,才成为人们所欣赏、所鼓吹的对象。”(李泽厚《美的历程》p4)另外,魏晋时期又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和社会最黑暗、最动乱的时期之一,人人自危,力求自保,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多面人,有官场撕杀的,有隐逸山林的,有疯癫狂怪的,等等,刘伶就是以酒乱性的典型人物,喝酒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但酒也仅仅是一种寄托而已,因而宋人叶梦得说:“晋人多言饮酒,至于沉醉,未必真在乎酒。盖时方艰难惟托于酒,可以疏远世故而已。饮者未必剧饮,醉者未必真醉耳!”
     自己心里有许多不情愿,还须选择适当的方式发泄出来,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求得生存,一方面不丢失自我的真我个性,另一方面还要顶住外界的压力,在这样的矛盾中,人格扭曲的现象就十分普遍。真醉与假醉外人看不清楚,长期下来自己也会糊涂的。
     刘伶视“先生们”为“裆中物”这种狂怪举动,现在看来就不必奇怪了,是有些粗野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他确实以这种方式保全了自己,因而《晋书·刘伶传》最后四字是“竟以寿终”,对于刘伶,真如庄子所说的无用之木反而长寿了。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4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14:40:24 | 只看该作者
才女的心事——《世说新语》品读之4


一千六百年前生活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才女谢道韫的事迹,我们只能从有限的资料中查找了,主要是《世说新语》和《晋书》,但仍然十分有限。她身上的幸与不幸是并存的,才名的幸与婚姻的不幸鲜明对比,使她更加出名了。她是悲剧性的才女,悲剧性留给人的是刻骨铭心的痛。
    《世说新语》中谢安雪中与儿女讲论文义,她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千古名谈,使世人谈才女必谈谢道蕴,谈谢道韫必谈此典故;叔父谢安问她《毛诗》何句最佳,她说:“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这是《大雅》中的句子,是说政治清明的,正合了谢安的心意,谢安称赞侄女是“雅人深致”,这“雅人深致”四字,一般人也是不能随便用的,才女才配;还有贤媛门中的一些故事,都能证明她不是一般的女子。不过《艺文类聚》里收有她的一首诗,《拟嵇中散诗》,我觉得更能表现出她的不凡:“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愿想游下憩,瞻被万仞条。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摇。”尤其尾联二句,一代才女的内心悲哀就表现的更是激烈了。
     她对自己丈夫的不满意是深切的。《世说新语》“贤媛门”第二十六则说她嫁到王家以后就看不起自己的丈夫王凝之,回到谢家心情都不好,谢安安慰她说,王羲之的儿子嘛,人也不错,至于吗?她却说:和谢家的叔伯辈及兄弟们相比较,没想到天地之间,竟然会生下这末一个王郎!实在是不满意到极点了。
     我们注意到她并没有说出王凝之的具体缺点,但语气是幽怨而痛切的。
     王凝之是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晋书·王羲之传》后附有他的小传不足百字,参阅别的资料,他大致禀性忠厚,有较深的文学造诣,草、隶书也写的很好,笃信道教,行止端方。不过,在王羲之的五个儿子中,他却算是最没有出息的了。他晚年的死,极大的暴露了他的弱点,最起码是愚蠢和固执。农民起义领袖孙恩攻打会稽时,他负责守城,不听妻子及众人劝告,却一味地迷信鬼兵相助,丢了身家性命,导致诸子被杀,妻子被虏。此后,谢道韫“丧二男,痛甚,六年不开帷幕。”(唐陈子良注引《晋录》)王凝之的死,给谢道韫的人生带来了极大的不幸。
     婚姻这种事情,如同鞋子,合适不合适,自己心里最清楚,外人是很难看明白的。谢道韫出身名门,而又才高不群,她对婚姻的理解,也是常人所难理解的。在当时条件下,外人如谢安者,因道韫之父去世过早,他视侄女如同己出,但为了巩固王谢家族的政治联盟,对侄女的婚姻不管他看的明白不明白,他也会极力维护的,何况他是这场婚姻能否维系的关键性人物,道韫婚姻的悲剧性与谢安及其家族有着很大的关系。但退一步讲,假使谢道韫婚姻破裂,她又会走向何方呢?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谢道韫也难跳出这样的圈子。
     “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荡《晋书》。”王谢家族权倾一时,两家的门阀婚姻观念,一直小心谨慎地勉强维系着谢道韫并不痛快的婚姻关系,一代才女的身影也渐渐地在历史的年轮中慢慢退去,才女的心事,何人能解,给历史留下了无限的悬念。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4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14:38:02 | 只看该作者
宁作我——《世说新语》品读之3


宁作我,三字言简而风流尽出。字面的意思是:宁肯仍作我自己。这则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品藻门”,说桓温与殷浩年少时就都有名气,常在心里比高低,桓问殷:“你比我怎末样?”殷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我和我应酬的时间长了,宁肯仍作我自己。”殷浩的回答留给人很大的思索空间。不过这句话,在《晋书》中写作:“我与君周旋久,宁作我。”后者似乎更能熨贴文意,而前者却能突出人物性格。在这则故事前面,紧挨着还有两则同类的故事,一则是有人把他和当世王公裴遐比,他说:“当然是因为我们识见都能通精微难解之处了。”一则是司马昱问他比裴逸民何如,他好久才说:“当然比他强啦。”
     人的一生也许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宁作我,强调的就是我自己,我就是我。人有时可能会因为外界的因素或自身的欲望丢失了自我,时间长了,本性觉醒,就想把扭曲的人格调整过来。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难矣。辛弃疾有首《鹧鸪天博山寺作》的词,似乎是他本性觉醒的写照:“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处过此生。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实际上是归隐之心太浓,好象归隐之后就找到了自我。我觉得他象是走向了极端。明“公安派”人物袁小修有一个文学主张是:“才情宁作我,法度更从先。”用之做人,似乎折中。
    再说说“宁作我”式的人物殷浩,有回在北伐的誓师大会上没弄好从马上掉了下来,后来果真全军覆没。打了好几次败仗之后,桓温一表上奏,朝廷废他为庶人,当时穆帝年幼,简文辅政,他埋怨简文说:“把人送到百尺高楼上后,又把梯子扯走了。”(《世说新语》“黜免门”第五则)从此一蹶不振,常常用手划字,有人认得是“咄咄怪事”四字,不久就死去了。也真是咄咄怪事了,其真我欤?
    人的一生,不经历这些,就要经历那些,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存在走弯路,“人生贵得适意尔”,宁作我,也要学会适当地调整我,这样才好。不过,我有时也感到心寒,觉得,人在找不到自己时,是可悲的,找到了自己时,又是可怜的,陕西关中有句俗语说“人皮难背”,也真是说到了痛处。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4
9#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14:36:42 | 只看该作者
才女的想象力--《世说新语》品读之2


陆机《文赋序》说到做文章:“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世说新语》“言语门”中有则故事说谢安在一个雪天里会集家人讲论文章义理,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安来了兴致,说:“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儿谢胡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开怀大笑。看来是很满意了。
    谢道韫将雪比做柳絮,体现了艺术的动态美,其意趣神韵充分显示了才女超凡的想象力,不但迎合了谢安,也道出了当时士人的审美心态和文学旨趣。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朱光潜先生指出:“‘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都是‘变形’类的类似联想”。(《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P189)谢道韫由甲意象联想到乙意象,恰能传出情感,且迎合了时代特征,当然是上品之作了。
  史书虽厚,能够算过来的才女却不多,《妇人集》中说谢道韫“有文才,所著诗、赋、诔、颂传于世”,是很不简单的。她是王羲之的儿媳,又出自名门望族,除先天的颖悟以外,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优越的文化圈子也是她成为才女的重要原因。《世说新语》“贤媛门”中有三处提到她,但她的婚姻却似乎并不幸。
  谢安召集家人讲论文章义理这种活动,极容易让人想起《兰亭集序》中的文人雅集和《论语》中的四子侍座,不过,魏晋时还没有光电音的现代化,要是有,也难保他们不去卡啦OK一回。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4
8#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14:35:38 | 只看该作者
敲门——《世说新语》品读之1


雪夜访戴是《世说新语》“任诞门”中的一则故事,说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雪夜里睡不着,就喝点小酒,还吟咏了左思的《招隐诗》,这时忽然想起了远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于是乘船前往,历时一宿,到了门前没有见人却又折回来了,人问缘故,他说:“吾本乘兴而去,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他的行为和言语也许让人不解,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脑子有病呢”,但这故事,却成为美谈。
     前些年我写了一首小诗,《敲门》:
            明明知道你不在
           却要去找你
           明明知道你不在
           却要去敲门
         
           不为什么
           就为了敲门
人有时是很奇怪的,会莫名其妙地做出些非常的举动来,并没有什么目的性,探其原因,或许就是王徽之所谓的“兴”罢;而“兴”,大多是由着“性子”而来;由着性子是人的自我的发现,其间有潇洒的成分也罢,有任诞的成分也罢,都不是重要的,关键是由着性子来了。钱穆先生说:“至如子猷之访戴,其来也,不畏经宿之远,其返也,不惜经宿之劳,一任其意兴之所至,而无所于屈。其尊内心而轻外物,洒落之高致,不羁之远韵,皆晋人之所企求而向往也。”“尊内心而轻外物”,应该是由着性子的根本原因了。王徽之还喝了些酒,酒这种介质就更能让他由着性子,表现出真我来。《世说新语》“任诞门”五十四篇,涉及到酒的有三十篇,可见人要“任诞”一回,随便地由着性子,也不是容易的事。关于这则故事,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又进一步阐释了这个问题,在谈到“新道家·主情派”时,他认为子猷的行为,是一种“任从冲动而生活”的行为,已然与“杨朱”感兴趣的“追求肉体的快乐”有了区别,他自身具备了一种“超越感”,“具有这种超越感,并以道家学说养心即具有玄心的人,必然对于快乐具有妙赏能力,要求更高雅的快乐,不要求纯肉感的快乐。他们纯粹任从冲动而行,但是丝毫没有想到肉感的快乐。”而宗白华先生则说,魏晋时期是中国人意识到自我,关照自我,并和自然界达到心灵契合的重要时期。“人生贵得适意尔”,是当时士人普遍的一种人生态度,“这截然地寄兴趣于生活过程的本身价值而不拘泥于目的,显示了晋人唯美生活的典型。”   
    从心理美学的角度来说,比起我的《敲门》,雪夜访戴带给人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更大,虽然都是一种由着性子的行为,但“造门不前而返”六字,却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4
7#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14:34:00 | 只看该作者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五)


27、关于吴在东南的开发,孙坚亦从镇压黄巾军起家,牧守混战,依附袁术,攻刘表时为黄祖部下射杀。长子孙策,继祖业,与袁术时分时合,术死即统一江东。建安五年(公元二〇〇年)孙策遇刺,死时二十六岁,弟孙权继位,竭力巩固三分局面,公元二二九年称帝。P99

    28、东吴农耕、灌溉业发达,人口众多,中原混战流民南渡亦多,实行屯田制,财力增强,军力扩张,交通、商业亦有较大发展。P100-103

    29、孙吴公元二三〇年与台湾高山族接触,当时台湾经济社会处原始社会阶段,汉文化的渗透与交流,使台湾与中华民族不可分割。同时加强了与南洋经济文化的交流。统治阶层主要由世家豪族大地主和佃客支撑。P102-109

    30、东吴的衰亡,孙权十五岁继位,能团结人,但沉湎于酒,称帝后刚愎自用,晚年集团内部斗争激化。公元二五二年,孙权病死,死前废太子,立九岁的少子孙亮继位,由大将军诸葛恪辅政。第二年,伐魏,兵败,宴席间被吴宗室孙峻所杀,孙辅政,过两年,孙峻死,其从弟孙綝代之,时公元二五五年。二五八年,孙綝废孙亮,立孙权第六子孙休为帝,同年,休杀綝,掌握政权。休为帝六年,病死,这时蜀汉刚刚灭亡,故太子和的儿子孙皓继位,皓是有名的暴君,粗暴骄盈,好酒色,好杀人。公元二七九年晋伐吴,孙皓投降,吴立国凡五十七年而亡。P110-115

    31、理洵按,三国史事,芜杂纷纭,是很难理清头绪的,读吕思勉《三国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二〇〇九年三月出版),《宦官》一篇篇首,可稍解之,“讲起三国的纷争来,大家都知道其乱源起于后汉。后汉末年为什么会乱呢?大家都知道其根源是灵帝的宠信十常侍,因此而政治紊乱,引起黄巾的造反。因黄巾的造反,而引起刘备和孙坚的起兵。又因灵帝死后,少帝即位,国舅何进要诛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进京。因董卓的十常侍乱政图进京,而引起废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绍、曹操等纷纷起兵讨卓,天下就从此分裂了。然则后汉的祸源,最大的便是十常侍,这还是人谋之不臧。写《三国演义》的人,说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有什么定数似的,恐怕未必其然了。”P4

    32、理洵按,王仲荦首讲三国分立,从汉王朝的崩溃讲起,分述魏、蜀、吴的起落,交错的重大事件,都放在倚重的一方叙述,因而几无重复的内容,而其历史观的着眼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对当时及后世有影响者,三国之中有突出内容的,则祥述之,给人以重点突出而叙述分明的感觉。这一章最后一节讲曹魏的经济与政治,讲完就暂告一段落了。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4
6#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14:33:26 | 只看该作者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四)


20、关于蜀汉的兴起与衰亡,刘备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早年孤贫,与母亲贩履织席为生,从镇压黄巾军起家,在军阀中左右逢源,后投奔曹操,煮酒论雄,官渡之战时期反曹,奔袁绍,奔刘表,终于在荆州立足,从建安六年(公元二〇一年)来荆州至建安十三年刘表病死,八年之间力量不断壮大,班底亦不断充实,三顾茅庐,因隆中对而确定了三足鼎立的蓝图。这一年为建安十二年,孔明二十七岁,刘备四十七岁。荆州根据地的确立,与东吴的战略决策有关,可维持孙、刘联盟体制,共同对抗曹操。鲁肃发挥了关键性作用。P72-78

    21、刘备入蜀和攻取汉中,荆州地盘太小,刘备盯上了刘璋所辖的益州,自建安十六年冬入蜀,至十九年夏攻取成都,奠定了在益州的统治权。二十二年进兵,过了两年(公元二一九年)即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秋天,步曹操称魏王后尘,自称汉中王。公元二二〇年,曹操死,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次年,刘备即在益州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P78-80

    22、刘备入蜀对刘璋旧部重要人物采取拉拢的策略,甚至以联姻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势力,事实证明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蜀汉统治集团内部的骨干,如法正、费祎等人。而对益州地主集团,则是既打又拉。也很重视对当地人才的破格使用。P81-84

    23、隆中对的战略思想主要为,一是要取得荆、益两州,安定后方,积蓄力量;二是巩固吴、蜀联盟,共抗曹魏;三是在军事上要巩固襄阳和汉中两大战略基地,联手孙吴,伺机北进。

    而后形势的发展,是吴、蜀联盟的破裂,关羽要负重要责任,而刘备主战,公元二二二年二月,率军直逼夷陵猇亭,大败于陆逊,即有名的夷陵会战,几于全军覆没。随后曹魏进攻东吴,吴、蜀联盟又随之复活。次年,刘备在白帝城病死,刘禅即位。P84-87

    24、诸葛亮秉政后,首先安定南中,用兵西南,使后方稳定,掠夺物资,充实武备,伺机北伐,客观上加强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蜀汉政权的封建隶属关系,也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剥削与压迫亦随之而来。P87-90

    25、诸葛亮多次北伐,曹魏均采用防御战略,蜀军供给不足,多次退缩,公元二三四年的这一次北伐,诸葛亮在陕西渭南屯田,蜀、魏相拒达六个月之久,虽有久驻的计划,但诸葛亮却病死了,终年五十四岁,蜀军亦退回汉中。诸葛亮辅政期间,实行法治,政治比较清明。P91-95

    26、诸葛亮死后,蒋琬秉政,而后费祎、姜维,多年征战,搞得“民皆菜色”,公元二六三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分道伐蜀,蜀亡,立国共四十三年,刘禅在位四十年。之后,曹魏集团则把蜀汉政权中的益州籍重要文武官员召回中原,养了起来,后主则还有了“此间乐,不思蜀”的佳话。P95-98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4
5#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14:32:42 | 只看该作者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三)


14、关于曹操的统一北方。曹操家族势力雄厚,极多中央与地方高官。曹操亦极想打入地主集团,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几经周折,取得太尉桥玄赏识,称其为“命世之才”,替他游扬名誉;又见当时名士,主持“月旦评”的汝南许邵,谓其“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获得很高的社会声誉。P31

    15、曹操对董卓集团政治走向的准确判断,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而与袁绍配合,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逐步壮大自己的势力。又与袁术、公孙瓒、陶谦等作战,取得胜利。吕布剿杀董卓之后,曹操又与吕布作战,战败吕布,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但与袁绍渐渐交恶,以至于后来发生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两年后,即建安七年(公元二〇二年)袁绍病死,余部为曹操歼灭。北方初步为曹操统一。P32-54

    16、曹操统一北方的因素,一是兴置屯田;二是建立军队和根据地;三是能笼络豪强和士夫地主;四是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如迎汉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等,造成政治优势;五是在长期政治、军事生活中,锻炼了指挥才能,积累了丰富的统治经验;等等。P38

    17、赤壁之战,刘备利用与荆州牧刘表的宗亲关系,驻扎荆州,势力逐步强大,刘表死后,刘表次子刘琮降曹,刘备为曹部追杀,赤壁之战时,刘备与东吴联手抗曹,周瑜采取火攻战术,击败曹军,曹部遂退守北方。这时,“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形势上不得不三分了。P57

    18、曹操的进兵关陇与汉中的得而复失,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曹操命钟繇率军推进关中,秋天里自己亲临前线作战,击败韩遂、马超等部,后从陈仓出散关,战败张鲁,攻取汉中,留守了一段时日。到建安二十一年主力撤退,建安二十三年夏天刘备亲自率部进攻,第二年夺取汉中,曹部退至长安。P58-62

    19、对曹操的评价,曹操自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迎汉帝都许,而相国,而魏公,而魏王,掌握着汉王朝的实际权力,直至公元二二〇年病死,年六十六岁,“挟天子以令诸侯”凡二十四年之久,僚属,甚至孙权等都劝其称帝,他的回答却是,“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他死的当年十月,子曹丕即代汉称帝。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实在是一篇说真话的好文章,也只有他才有这样的魄力和文采。

    《世说新语》上说曹操“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个头不高,但很精神。日常生活中比较随意,不讲究,手不释卷,写得好字,作得好文章;喜欢打猎;提倡节俭之风,因能以身作则,一反汉末奢靡俗尚积习,对统治权的巩固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选拔人才方面不拘一格,亦能有效发挥人才的作用;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治理国家的能力。

    消极方面,对黄巾军等农民力量的镇压;在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斗争中残酷屠戮异己力量,伤及无辜;喜好杀人,缺乏容人的气量,如祢衡、杨修之死等;有独裁倾向,团队中缺乏和谐气氛。P66-71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4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14:31:17 | 只看该作者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二)


5、作者序言中,首先对此书的撰写、出版有所交待,然后依次分述古史分期问题,提出魏晋封建论主张,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所有制、经济、民族融合、军事、外交、文化等一系列内容,言简意赅,整个序言让人有窥一斑而略知全貌的感觉。

    6、首讲三国分立,三国史事,交错纷杂,分述而内容尽量避免重复,恐怕是历来治史者颇感头疼的问题,阅读过程中宜关注之。

    7、著者引用恩格斯的话说,“最初的铁往往比青铜软”,但铁器的使用,自春秋以来,还是慢慢地取代了青铜,铁器的大量使用,不只使手工业者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也刺激了金属货币作用的进一步繁荣,改变了生产关系,分化了社会阶层结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生产力是决定因素。P1

    8、汉政府对商业活动采取敌视和钳制的态度,对盐、铁贸易实施禁令,致使大土地占有者发展,失地农民增多,境遇悲惨,农民起义频繁发生,规模亦越来越大,直至公元一八四年爆发了全国性的黄巾大起义,东汉王朝终于一蹶不振。著者有详细的统计资料。P11

    9、外戚、宦官擅政,士夫阶层与之斗争,党锢之祸时有发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加之农民起义,可谓内忧外患,政权基础逐步动摇。P15

    10、关于黄巾大起义,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一八四年)爆发,起初是以传播道教的形式组织起来的,教义是琅琊人于吉编写的一部《太平清领书》,张角传播之,并用符水咒说来医病,十年间太平道聚众十万人之多。P14

    11、黄巾起义终于失败,著者总结原因有三,道教徒内部成分复杂,出现叛徒,举义日期仓促提前;各部缺乏配合和联系,被官军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很快镇压;队伍缺乏训练,装备不良,缺少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人员。P18

    12、黄巾起义失败后,流民问题成为社会的最大危机,而后曹操推行兵屯和民屯制度,使失地农民和土地重新结合起来,缓解了矛盾,但却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实力。P19   

    13、统治阶层出现混战与割据局面,疾役猖獗,民不聊生,自然经济与坞垒堡壁间经济联系薄弱,终于导致政治制度发生变化,使国家趋向分裂。P20-27


2043

主题

492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684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14:29:30 | 只看该作者
读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札记(1)


1、关于作者,王仲荦,生于一九一三年,卒于一九八六年,浙江余姚人,为章太炎弟子,历史学家,曾任上海太炎文学院、中央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山东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被借调至北京标点二十四史,凡十三年,因而避开了文革的冲击,得以腾出精力著书立说,是中国史学界魏晋封建论的代表人物。专攻魏晋南北朝史,与唐长孺并称“南王北唐”,因为王负责南朝五史的点校,而唐负责北朝四史。斋名“鹊华山馆”,得名于济南的两座名山,鹊山与华不注山,作者当年即溘然长逝于此书斋。著有著作多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西昆酬唱集注》、《敦煌石室地志考释》等。《西昆酬唱集注》是他的第一部专著,也是他的唯一一部关于文学方面的专著。

    2、关于本书,作者在序言中即有绍介,一九五二年起,因在山东大学授课,编写讲义,写成断代史《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上册在一九六一年七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下册已定稿,一九六六年受文革冲击暂停排印。文革结束,上海人民出版社表示重印上册,出版下册,作者觉得间隔时间太长,有修订之必要,于是把原书改写为《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两部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在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一年出版。有关书籍简介说,“该书体例严谨,论证详密,资料丰富,语言简洁。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还是中外交流方面均有作者独到的见解。”“均有作者独到的见解”是很重要的一句话。此去多年,该书的出版,除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外,上海古籍、中华书局都有不同的版本。我手头的本子,中华书局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出版,上、下两册,为该社王仲荦著作集中的一种。

    3、本书作者序言前有王仲荦夫人郑宜秀所作《前记》,应该是为该社“王仲荦著作集”所作的出版说明,篇幅不大,有关著者生平、治学精神、创作态度、著作出版等情况,文字颇有文学色彩,读之能引起人们对于著者的哀思。郑宜秀在文中说,王仲荦最喜欢的诗人是李商隐,他在日常生活中总是给人以睿智的笑,并没有一点书呆子的习气。《前记》文末署明二〇〇七年六月作于济南山东大学鹊华山馆。王仲荦去世后,郑宜秀为他整理出版著作多部,说是贤内助,应该是名副其实的。

    4、郑宜秀《前记》中叙说王仲荦治学态度,引用王之启蒙老师任菫先于书法方面教诲的话:“学书从篆隶入手,无他道也,取其一直一横而已。取篆之一直,取隶之一横,直不挠曲,横不欹斜。思之思之。”于时人书法学习,大多由楷入手,似有相背,可存一家之言,是应该认真“思之思之”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5-17 02:59 , Processed in 0.0571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