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学论坛|讲好中国故事,参与世界治理

[复制链接]

8395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380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1 23:3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2015-11-22 09:50 来自 文化课

字号



2015年11月20日,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主任傅莹(右二)在会议中。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11月21日下午,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落下帷幕。

2天时间里,200余位中外各领域、各学科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演讲、圆桌会议的方式,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世界新形势下,中国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和为世界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尽管视角和立场不同,但仍在进行改革的中国,正开创一条完全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全新发展道路。

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中国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取得了令中国人自己也感到惊讶的发展成就。“多年前想象未来,以为要等到自己的孩子老了,中国制造才能赶上美国,没想到自己40多岁时,中国就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发展的速度,显然大大超出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的预期。

在这样的时刻,来自他者的视角往往更能说明问题,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中国发生了什么,以及在今日和未来的世界中将扮演何种重要的角色,这也正是世界中国学论坛举办的一个主要宗旨。实际上,中国的发展绝不仅仅局限在经济发展的速度上,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中国正在形成一套完全不同于西方经验的新的发展路径。因此,本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将目光聚焦在了中国改革与世界机遇的关系上。

中国:整个世界的转折点

在20日下午的“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圆桌会议上,所有对话的前提和共识是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正处在衰落中,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全球主义者网总编斯蒂芬·里克特更是认为“中国是整个世界的转折点”。

“尽管美国依然强大,但毫无疑问正在衰落,欧洲又太弱了,而作为次全球级的中国,又‘不想做第一名’,那么我们的全球系统到底应该怎么办?”在斯蒂芬·里克特看来,中国人应该意识到中国在当今和未来全球系统中的重要性,世界正期望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全球治理当中来。

实际上,中国人在稳步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着中国能为世界带来什么。如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正局级参赞孔根红就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了参与各类国际组织的进程,参与全球治理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牵头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率先提出成立亚投行等,都为国际秩序变革贡献了‘中国方案’。”孔根红说。

“一带一路”展现共赢性

本届论坛上,“一带一路”无疑是最为引人关注的议题之一,除了专门的圆桌会议外,在其他诸如“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道路”等议题的圆桌会上,仍然可以看到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和讨论。

在中国命运与全球命运紧密相关的今天,亚美利亚国家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研究员哈鲁特尼亚看到,作为一个全新经济体合作模式的“一带一路”,将会加深、加强这些区域间乃至这一区域内国与国之间的合作,能够增强国与国之间的政治联系,亦能够通过创造人与物资乃至各个方面的交流网络和平台,更好地促进区域间国际和民族的交往。

“一带一路”是催化剂,在加强中国同中亚、东亚、南亚等之间的联系之时,它还会支持区域间互补作用,并且将其合作带到新的篇章。哈鲁特尼亚提示世界应该注意到,崛起中的中国,并不希望寻求政治和军事上的强权,通过“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对于东欧地区文明的复兴会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够促进东西欧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一带一路’显示了中国对和平与和谐的追求,它是全球共享的一个普世价值。中国‘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的崛起,会使周边国家受益,这是一个双向的关系,而不是单向的。”哈鲁特尼亚强调说。

误读是中西关系绊脚石

但在酝酿和推动之处,不乏对“一带一路”的怀疑和困惑。这种怀疑和困惑并非单纯来源于对“一带一路”本身,而更多的是对整个中国崛起和发展模式的疑虑。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主任傅莹认为,“误读”是中国对西方关系发展的绊脚石,也势必将阻碍世界对于中国发展和中国模式的理解。

“美国人对中国的政治立场和中国人的情感缺乏了解和认识,常常是从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发,也会因为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出现分歧而产生情绪,进而影响到美国的对华政策和思维。今天,在西方世界的信息库当中,关于中国的知识是欠缺的和片面的。”在20日的晚宴演讲上,傅莹这样说道。

在傅莹看来,这种局面的造成,一方面是西方世界很多人放不下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还背着沉重的意识形态的包袱,所以很难真正认识中国。而另一方面,中国也确实需要提高自身构建叙事的能力。

“我们对外叙事容易进入西方语境的轨道,而西方的语境本身是有它的历史文化包袱的,所以拿它来构建中国叙事往往就会南辕北辙。但是如果完全从中国的传统语言的体系出发,又很难让人听得懂。所以目前看这两个绝对的方向的选择都难以取得效果。”显然,在傅莹看来,想要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人必须建立起一套不同于过去的叙事方式。

在中国思考如何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时,尽管仍有误解和偏见,但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开始转换视角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中国威胁论”在世界上越来越没有市场和吸引力。

文化与软实力外交战略

法国当代中国国际发展和研究中心创始人、主席皮埃尔·皮卡尔认为,中国的文化传统、人文主义以及儒家思想,能够帮助中国建立一个可以被世界认可和接受的价值理念。通过它们,世界可以看到和平发展作为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梦想,必将推动世界的进步。

实际上,以文化为主的软实力已经被中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并引起国际的浓厚兴趣。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仇华飞特别关注到美国学者对于中国软实力战略的研究,“这些美国学者普遍认为,中国软实力外交战略的运用,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而且有利于构建和平稳定的周边国家安全环境。”

对于曾经最为重要的文化走出去策略之一的孔子学院,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张景全认为,对其经验得失的思考,无疑可以为今后文化外交的实施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裨益。

比如通过对讲述内容的考察,张景全认为,“在中美关系上,我们经常听到的是‘修昔底德陷阱’、‘大国政治的悲剧’、‘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玻璃天花板’等消极的内容。中美关系的发展与中国故事的吸引力,我们需要诸如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美共同进化这样的积极内容。"

“我们中国人要走出苦难和悲情的心态和表达方式,在中国叙事中不断增添阳光、自信、包容的色彩,更加坦荡地阐述中国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意图。”傅莹也提醒道。

在闭幕式的圆桌会议总结发言上,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所所长张维为将“综合创新”视为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在这个特征背后的则是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中国模式融合了中华文明的基因、社会主义红色基因和西方元素,已经展现出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的巨大能力和潜力。”张维为的总结,正是本届中国学论坛的一个缩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5-10-21 03:58 , Processed in 0.08643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