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理学一般常识可知,可见光从红到蓝波长依次减小频率相应渐次增加,由于在蓝光区,光子能级确实比较高,属于可见光中的高能量频谱成分,而白光LED的一种类型就是蓝光LED激发红绿色或者黄色荧光粉发光,从而混合形成白光的,而用红绿光无法实现激发其他颜色材料发光的目的,而根据含有蓝光成分多寡,我们的眼睛可以感受是冷光还是暖光,冷光含有更多的蓝光成分,暖光反之。这里所说的高能只是在人类的可见光频谱内来对比,但在更广泛的电磁波频谱看,就算是蓝光也远远不具备对生物细胞造成电离辐射的程度,所以这里说的蓝光伤害仅被定义为视网膜等眼部损伤,这种损伤是在超过一定辐射剂量的光化学照射条件下,而可能诱发的。如果是日常使用的白色光源,在发出接近蓝光危害曝光极限剂量的蓝光时,光源发出的光会很亮,这样就产生了令人不适的炫光。蓝光含量高的高色温的照明,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令人不愉快和不舒服的,尤其是作为家用照明。对于行为正常的人来说,每天都会有大量机会处于短暂曝光的高剂量白光中,然而,在一天当中这些曝光量的积累并不会超过健康辐射极限。国际非电离辐射委员会(ICNIRP :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Non-Ionizing Radiation Protection)根据长期研究和监测的结果,制定了对人类有危害光辐射剂量的限定值,普通人日常接触的蓝光辐射,包括照明光源和各种显示屏的背光,其蓝光剂量只有限定辐射量的10%左右,离造成伤害的程度非常远。
十余年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根据照明与电光源行业的技术进展,政府相关部门推出计划,将逐步禁止生产和销售能耗显著却已历经百年的白炽灯,启动了人类光源器件向半导体固态光源转换的大幕,而从那时起,对于蓝光可能造成的健康风险,就有医疗机构和众多媒体不断宣称蓝光对人体的影响和可能的危害。对此,国际照明协会(CI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llumination ,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éclairage )作为照明行业的国际性产业和技术合作组织,也是在光学领域权威的研究机构,在今年4月份正式发表了一份关于蓝光危害的立场声明: 已有大量研究和媒体报道声称,白光光源对人眼健康存在不利影响。这些研究大多数是基于非常规的使用状态,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