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吹鼓手,资本长袖善舞 互联网企业与媒体的结合已成必然趋势。TMT(电信、媒体和科技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被称为一个产业领域,也就是说,TMT是未来电信、媒体、科技(互联网),包括信息技术这样一个融合趋势所产生的大产业。 互联网与媒体行业在面对最终用户上也有着大量的相似之处,靠给用户提供体验式服务的产业。随着中国互联网企业逐步做大做强,这些企业更在乎话语权上的争夺,媒体业,成为它们的必争之地。 前面提到了亚马逊,事实上国内也并不缺乏相关的例子。盛大网络的陈天桥就是出手比较早的人之一,2009年7月,陈天桥收购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华友世纪。与外界猜测的该壳资源将被装入盛大文学公司的说法不同,据称,壳资源将会成为盛大音乐公司,为此,盛大还将在音乐领域进行一系列并购。 
而2012年之前,阿里在媒体届几乎没有建树。当时BAT三巨头中,阿里可以说是其中媒体一环最薄弱的那个。但那年微信的突然崛起,或许让阿里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阿里突然发力,也许除了马云旁人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2013年起,阿里一下定决心要助资本力量的绝对优势,来换取话语权的优势。并且阿里还具有其他企业不具备的优势。在所有产业生态布局中,除了本业,阿里最擅长也是最常使用的无疑是资本并购。在构建媒体布局时,亦是如此。 于是,阿里的媒体帝国,左奔右突,从东一财,到北无界,西封面,以及传说中可能全资买入新浪。阿里的触角开始伸至传统占垄断地位的新闻媒体领域。 在收购媒体的同时,阿里对于媒体曝出的负面新闻,也展开强势反攻。就在11月25日,阿里起诉今晚报社、福建省益红大白毫茶叶有限公司的微信公众号,刊登不实文章,贬低阿里巴巴声誉,恶意诽谤,要求对方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分别索赔人民币1000万元。法院目前对两案均已立案。 事实上,阿里的资本收购,与以往的资本涉足媒体,企图寻找一个大喇叭,借用媒体力量维护其良好企业形象并无不同。 但从《南华早报》的收购开始,可能又多了一层深意。 海外话语权之争 《南华早报》来头非同一般,它是香港销量最大、东南亚影响力最大的英文媒体。最早为默多克旗下媒体,1993年开始由马来西亚富商郭鹤年持有74%股份。在此次南华早报发布洽谈收购事宜的公告之前,该公司已经停牌近两年。 《南华早报》集团2014年年报披露,2014年网络业务突出,每月平均造访人次达到400万,读者群分布三分之一来自香港及中国内地,三分之一来自北美洲及欧盟,以及三分之一来自亚太地区。 《南华早报》还在年报中透露,集团现有的地域覆盖范围能向更多读者报道中国的增长现况,这任务亦成为《南华早报》作为香港历史记录者以外的第二个使命,也就是以独立及知情人的定位向世界传递现今中国的洞见。 这样的身份背景,对马云以及阿里以往的媒体收购来说,都非同寻常。如果收购成功,不仅仅是为阿里全球化打造良好环境,而且立足香港的南华早报,将向外更多传递中国企业的声音。这对马云来说,可能是意外收获。 2009年,温州商人叶茂西收购英国Propeller TV,这家英国电台是欧洲第一个全部播放原创节目的数字卫星电视频道,节目通过英国天空广播公司卫星传送,在欧洲数十个国家落地。收购之初,叶茂西对外宣称,将借这家电视台,在英国传播中国文化和历史。除此之外,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产品品牌亦是重要内容,还将开辟中文栏目,对外“推广”温州。 三年之后,2012年有多家媒体报道,西京公司旗下英国Propeller Tv与环旭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帮助国产动动漫大片《大兵金宝历险记》进行独家海外发行。目前,虽然Propeller TV名气并不算大,但是中国唯一进入欧美国家主流且拥有BBC同类电子节目指南的电视频道。 回想下马云在去年年底对于阿里的那番表态:“我们不是普通的民营企业,也不是国有企业,我们把自己定位成中国的国家企业。 就像三星是韩国的国家企业、奔驰是德国的国家企业、谷歌和苹果是美国的国家企业一样,今天的中国需要诞生一批能代表中国的年轻人,代表中国的创新技术和创新能力,代表这个国家对世界的贡献的国家企业。” 中国企业正大规模的走出去,由于文化、意识形态的不同,他们的一举一动,在外媒的报道中,一直饱受苛责。阿里作为在美国上市的企业,也是受害者之一。 今年9月,美国财经杂志《巴伦周刊》更是刊出封面文章《阿里巴巴:为什么其股价可能继续下跌50%》,资本市场引起很大反响。再比如,今年双11之前,《福布斯》网站以“阿里巴巴和它的4万大盗”做标题发表长篇报道吸引眼球。阿里双11期间,尽管一天天猫销售量达到912亿,在美国阿里股价却一泻千里。即便阿里在国内媒体圈一手遮天,在国际媒体舆论场,仍然不过是砧板上的鱼肉。 在此之前,陈光标两次企图收购《纽约时报》的行动更是轰动一时。虽然他的收购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2014年1月接受《纽约时报》的电话采访中那番话让人印象深刻。他说:“如果能和纽约时报公司达成交易,我会让报纸的形象更正面,会让它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为全球和平做贡献,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当然,马云的能量比陈光标大得多,《华尔街日报》的大老板默多克和马云是好友,《纽约时报》也是默多克的眼中钉,有朝一日,如果马云联手默多克,说不定《纽约时报》也会成为马云的囊中物。 日经新闻13亿美元收购《金融时报》的先例就在眼前。尽管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这个希望有点渺茫,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