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迟又遇打头风,坐拥8000多亿港元财政储备的香港特区政府,虽已“开仓放粮”推出持续的纾困措施,但无奈世界各国疫情仍于铁锤与舞蹈(The Hammer and The Dance)间反复,难言疫情何时平息。且又须留力提防美国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制裁。香港特区政府纵使仓廪再丰实,也未必没有弹尽粮绝的一天。
对此,中国政府料将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与现有的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港)等战略相衔接,以此重构国内产业链、重新布局区域经济,冀能助稳经济、社会。同时,通过加强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的建设,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辅以”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与周边的东盟、中亚国家和欧洲国家的物流供应链畅通,以及更加主动参与全球经贸规则的谈判和制定,加快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和中英全面投资协定(BIT)谈判,冀通过加深与各国的经贸、外交关系,从而突破美国“去中国化”重围,并助长中国对外新通道、新贸易的发展。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提速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产业的发展,以突破美国及其盟友对中国的“科技脱钩”、技术禁运。
再以香港另一经济支柱贸易及物流业为例,香港作为内地出口中介的优势今非昔比,不管是以从内地进口香港再转口到世界的转口贸易,还是以内地出口香港再转内销的转口回输贸易,均由于内地推出自贸港、自贸区等新国策,令内地加工企业能以更低的成本从新的自贸港、区进行转口。再加上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以及新冠疫情对国际产业链的冲击,身处中国的跨国企业又建立了更具弹性的“中国+1”国际供应链,主要原则从以前的Just in time转为Just in case,这些跨国企业虽无法离开14亿人口的中国大市场,但也选择在中国的周边国家、地区再设立一个生产机构,这种改变最大目的是Make where you sell(在哪里销售,就在哪里生产)。上述贸易新趋势,已令香港从内地进口再转到世界的货值,从1999年占内地总出口额的43%,大幅缩减至2019年的6%,香港出口中介地位或将短期内迅速消失,香港贸易及物流业必将遭受进一步打击。
其一,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国际人才中心。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的《世界人才报告》,香港曾在2016年排行全球第9名,勇夺亚洲第一宝座。在2《2019 年世界人才报告》中,香港排行全球第15名,在亚洲排行第2,仅次于新加坡(全球第10),美国则排行第12,日本排第35,中国内地排第42。在2019年的世界人才单项排名中,香港的Competent senior managers全球第4,Finance skills全球第5,Graduates in Sciences(% of graduates in ICT, Engineering, Math & Natural Sciences)全球第5,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全球第7,显示香港的优秀人才在亚太区各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