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8 | 最近美日又炒起我国去年反导试验的冷饭。中国很早就意识到拦截敌弹道导弹的重要性,对这一技术开展了长期研究。面对敌航天侦察器的威胁,与之相通的“斩星于万里九天之上”也是二炮的不二使命。本期《出鞘》锁定中国反导/反卫星试验。(新浪军事独家出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url=]分享[/url]|评论(336[url=]18[/url] |
![]() |
2/18 | 早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的1963年,毛主席在听取关于战略武器发展的汇报后就谈到了反导问题。1964年2月,他在会见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钱学森时再次提到反导问题,并很快得到钱老的响应。随之包括弹体,测控,雷达等在内的各部门投入了紧张的准备,拉开了640反导工程的大幕。 |
![]() |
3/18 | 除了下文将详细介绍的“反击”系列反导拦截弹之外,640工程中还有诸多项目尚未完全解密。其中640-2工程,空前绝后的“先锋一号”反导大炮还算资料相对较多。这门采用固定炮架,口径达420mm的大炮用于发射火箭助推的反导拦截炮弹,但这一方案很快被更靠谱的“反击”拦截弹取代。 |
![]() |
4/18 | 作为反击系列中唯一发射过的型号,随着对苏防御压力增大,反击1号的试验从大漠深处转移到红土高原。这座长期与世隔绝,至今仍有诸多细节没有解密的第二炮兵第24基地,堪比著名科幻小说《三体》中描绘的红岸基地。还好24基地的老兵们制作的这个视频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珍贵的资料。 |
![]() |
5/18 | 在这段珍贵的视频中,背景里先进的反击1号拦截弹,和那些穿着简朴的65式军装操作、维护、下达口令的第二炮兵技术军官们相谐成趣。这支神秘部队使用的运输车辆中不乏法制重型牵引卡车,使用的观测设备则是从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进口。拿他们和“红岸基地”相比一点都不夸张。 |
![]() |
6/18 | 和技术指标过高难以为继的反击2/3号(想想70年代我们要搞一个THAAD是什么概念)相比,反击1号的研制和试验相对来说比较顺利。导弹使用的技术虽然不特别先进但足够成熟,当时已经初步准备在北京部署。但由于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调整,包括反击1号在内的整个640工程还是走到了尽头。 |
![]() |
7/18 | 但在整个反导工程下马前的1979年8月,反击1号仍成功进行2发模型遥测弹(无弹头无目标)的飞行试验,获得了大量实验数据,宣告整个工程告一段落。但共和国并未因此就不需要“反击”,随着固体弹道导弹技术的发展,发展作战性能远超反击-1的新一代反导反卫拦截弹的时机逐渐成熟。 |
![]() |
8/18 | 新一代拦截弹不再使用核弹头,而是对制导测控技术有着极高要求的动能杀伤战斗部(KKV)。1999年我国成功实现了首次KKV飞行试验,是世界上第二个突破该技术的国家。这一被称为“35kg级动能拦截器动力系统”的KKV获2000年度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在技术水平上和美国处于同一等级。 |
![]() |
9/18 | 出于尽量控制国际影响的考虑,中国决定KKV技术首先以反卫试验来进行演示验证,成功后再进行反导型号发展。携带KKV的助推器采用三级固体火箭,被称为开拓者-1(KT-1)。在2007年那次广为人知的实验之前,KT-1和KKV的组合之前至少进行过两次飞行试验,但试验的细节至今不明。 |
![]() |
10/18 | 在陆续披露的三军各类“杀手锏”武器的光芒掩盖下,我国新一代反导反卫星作战系统长期处于严格保密状态。直到2007年1月11日,被北约称为SC-19的高层反导/反卫拦截弹成功摧毁已经报废的风云-1C气象卫星,并被美国方面披露之后,中国的反导/反卫星试验项目才逐渐为人所知晓。 |
欢迎光临 汉山 (http://s541722682.onlinehome.u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