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标 发表于 2016-5-7 20:02:09

标标巨献:说不尽的曹植(第二篇)

作者写在前面的话(续):感谢“史海钩沉”的版主红朝笑笑生领衔策划了这次《四月主题:煮酒话三国》http://site.6park.com/chan1/index.php?app=forum&act=threadview&tid=14022661,让我在长假前有动力完成两年来的夙愿,好好地写写曹植,曹子建。自己觉得用心与洞见也对得住红朝兄及诸位历史读者的满腔热忱。曾几何时,中华社会再不提倡孟子所言“虽千万人吾独往”或者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者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不人云亦云的知行合一者,变成了一个朋党社会,而在党同伐异的规则指引下,我们不是一个有着人道主义精神的民族----慈悲,很多时候是害怕因果报应的恐惧而已;诚如此,有敬畏之心也是好的;就怕很多时候,我们之中受过完整的国民教育者也巴不得有机会一起捉住某个敌人,把对方打倒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的时代环境复又来临。如此秉承先秦楚汉之风,开魏晋六朝“士”的先锋榜样,在血雨腥风里保持着人道主义风骨的曹植及其朋友圈“建安七子”更显得难能可贵。乞各位春祉!《洛神赋》写的是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曹植真实的、悲剧色彩浓郁的一生。曹植不足四十一年的人生恰逢一个文武群雄英才并出的世道,可这世道却偏偏又是个乱世,幸运乎,悲怆乎?在曹氏家族争霸天下,逐鹿中原的刀光剑影里,在曹魏王室内部的兄弟阋墙,父子叔侄猜忌的权力倾轧与血雨腥风里,曹植的生命里有多少至爱、骨肉、知己友朋死于非命?!我们一一说道。史书可考的,曹操与14-15位妻妾共育有25个儿子、6位女儿。曹植是曹操与武宣皇后卞夫人所生四名嫡子当中的第三子。在行冠礼之前,年少即有文名的曹植在邺城过着悠游从容的文学贵公子生涯。他天性率真,生活态度质朴,言行洒脱,又是一个聪慧好学、才思敏捷兼记忆惊人的文学神童。他的IQ与EQ双商都对父亲曹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于是曹操下决心把这个三儿子培养成文韬武略的接班人选。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开始,15岁的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建安十二年(207年)一月回师邺城,他在《求自试表》中所说“东临沧海”即指此事。九月,16岁的曹植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他在《求自试表》中说“北出玄塞”即指此行,其成名作《白马篇》就是曹植对此期间随父征战,一逞少年英豪之气的写照。其中他有一句把楚人"视死如生"的信仰转化为战士“视死如归”的信念与士气,成为流传千古的成语。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幷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17岁的曹植随父南征刘表至新野,后又随父与孙权战于赤壁。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植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建安十五年,曹植为父亲新建的铜雀台宫殿写《铜雀台赋》。、、、、、、《三国志》: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馀,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柰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城,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可是到了建安十六年,刚刚弱冠之年的他到了洛阳,看见了饱经战乱的昔日帝都一片断井颓垣惊呆了,他黯然随着大部队离去,唯有征战求功名的紧迫感能够唤起他生命的热忱。凯旋回到邺城的曹植不久即被封为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改封临淄侯。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当年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同时留下的还有曹植养病的长嫂,三国著名的名媛丽人甄夫人。可以说邺城时期,曹植、曹丕的世子之争过早地毁灭了曹植现实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友谊、爱侣、知音、亲情、政治理想等,这当中,性格不顾成熟,缺少从政必备的第三商---政商,不知节制文人性情的曹植自己要负很大责任,这段遭遇不仅影响了他的人生,而且令他早期昂扬的文风转向靡丽、颓废,又转向沉郁自责和内省,继而涅磐为至臻至善,美仑美奂。史家不幸诗家幸,曹植的文学从苦难命运的灰烬里如凤凰涅磐便是一例。

夺标 发表于 2016-5-7 20:02:47

邺城世子之争,曹植起初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廙、杨修、王粲等人便都来辅佐他,这些人多半都是与他投契的文人才子,他的朋友圈。曹操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为了防止曹植的势力坐大,曹操、曹丕又先后找各种借口杀掉了曹植的朋友丁仪、丁廙、杨修等,而被譽為「七子之冠冕」的王粲,《七哀詩》與《登樓賦》这样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精神的诗赋作者、年长曹植十五岁的文学“忘年交”王粲也早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这年因病去世,得年与曹植、曹丕近似,不过四十岁。在这一年还爆发了一场大瘟疫,“建安七子”中的陈琳、徐干、应玚、刘桢俱死于这场瘟疫中。杨修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的罪名,杀害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终年44岁。这个故事随着《三国演义》流传已经为人耳熟能详。丁仪和丁廙是兄弟,楚地沛郡人,父亲丁冲和曹操很好,经常能乘坐曹操的车。汉献帝在洛阳时,丁冲曾经给曹操写信说:“足下平生常有匡扶汉室的志向,现在不正是时候吗?”  曹操得了这封信,下决心将汉献帝迎到了许都。丁仪在当时是才学美盛之士,丁冲死后,曹操打算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丁仪,于是就和当时还担任五官中郎将的长子曹丕商量这件事,没想到曹丕却并不看好这桩婚事,说:“女人对于男人的容貌还是比较重视的,丁仪虽然很有才华,可是他的眼睛太小,我实在是担心您的爱女不会喜欢他,我觉得不如嫁给伏波将军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懋,这样亲上加亲更合适。”曹操同意了这个意见。把清河公主嫁给了夏侯懋。曹操同意了。 过了一阵,曹操征丁仪为官,和丁仪谈论了一番,十分欣赏丁仪的才学。  曹操说:“丁仪太好了,就是两只眼都瞎了,也配得上我女儿,何况他只瞎了一只眼,是曹丕误了我!”  当时丁仪也恼恨没能娶上公主,就与曹丕疏远,而与曹植近了。丁仪也主张让曹植继位,丁廙就更是和曹操说,让曹植继位。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任为魏王,由于此前丁仪支持曹植,打算治丁仪 丁仪 丁仪 的罪,转丁仪为右刺奸掾,打算让丁仪自裁,丁仪却不敢。夏侯尚为丁仪涕泣求情却没有效果。同年二月,曹丕贬曹植为安乡侯,将丁仪、丁廙兄弟二人及两家男子全部处死。
“天之涯,地之交,知交半零落!”
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正同学少年时节是这样的:赠丁仪王粲诗
从军度函谷。驱马过西京。山岑高无极。泾渭扬浊清。壮或帝王居。佳丽殊百城。员阙出浮云。承露槩泰清。皇佐扬天惠。四海无交兵。权家虽爱胜。全国为令名。君子在末位。不能歌德声。丁生怨在朝。王子欢自营。欢怨非贞则。中和诚可经。
赠丁翼诗
嘉宾填城阙。丰膳出中厨。吾与二三子。曲宴此城隅。秦筝发西气。齐瑟扬东讴。肴来不虚归。觞至反无余。我岂狎异人。朋友与我俱。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君子义休偫。小人德无储。积善有余庆。荣枯立可须。滔荡固大节。时俗多所拘。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
《三国志》: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菑侯。

夺标 发表于 2016-5-7 20:03:34

曹植的发妻崔氏,是三国时代有名的美男子崔琰的侄女。古人成婚早,象甄夫人第一次出嫁嫁入袁绍家中当儿媳妇,肯定还不到十六岁,十五、六岁吧。那么这位崔夫人嫁给曹植时候应该也是这个年龄。“十八无丑女”,女孩子总是比较象父亲那一边多些。历史上,清河崔氏是当时有名的门阀望族。父亲家族又出了一个以韬略闻名的帅哥叔叔,曹操早年的左膀右臂之一,想必这崔姑娘的容颜、才情都不会差。岫出名门、豆蔻年华的娇美新嫁娘与俊逸豁达、情窦初开的文学小王子,天生佳偶。总之,少男少女,两情缱绻是肯定的。没有想到好日子没有超过十年,在曹植二十五岁时候(217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与患病的长嫂甄夫人同在邺城留守的次年,年轻少妇崔夫人的生命就被曹植的父亲曹操以一个根本不能称其为理由的理由下令赐死了,赐死的理由是崔夫人太爱打扮,穿了绣花衣服,曹操说她违背礼制,下令她自尽。其实此前的建安二十一年,崔夫人的那位名满天下、最早跟随曹操的帅哥谋士崔琰已经被曹操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崔夫人的枉死不过是崔琰案的延续而已。正所谓“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悲夫,这对俊美的叔姪!可以说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是曹植人生色彩由欢乐转为悲凉的分水岭。不知道建安二十一年(216年)这一年的邺城,刚刚失去亲叔叔的崔夫人是与丈夫曹植以及长嫂同留在邺城,还是强忍悲痛,与丈夫分离随着大部队去侍奉翁姑?如果崔夫人这年也留在邺城,则所谓曹操与年长十岁的长嫂有私情更加不成立了。以曹植纯良的秉性,会冷酷到不顾发妻的哀愁,人伦的谴责,转而公开追求长嫂吗?顶多也就是俊美形于外,诗书气华成于内的两妯娌与其中一位的丈夫三位气味相投的文艺男女青年结侣同行,在飘摇乱世里暂时营建了一个精神自由的“桃花源”,就好象贾宝玉与林黛玉及众姐妹在大观园度过的短暂的快乐年月,当时美好之至,转眼繁华落尽,唯有莫名的苍凉。我回头来说崔琰。其实崔琰是曹植最重要的政敌,与他有夺嫡之争的兄长曹丕的谋士,一句话,崔琰看不上同样也是文学美男子的三王子曹植。有关崔琰最有名的一个故事,“三国迷”都知道。《世说新语》捉刀的故事:魏王曹操将要接见匈奴使臣,但自认容貌丑陋,无法在外国称雄,就命一表人材的崔琰假装魏王,接见匈奴使臣。曹操自己扮成侍卫的武士,持刀站在床头。接见完毕,派间谍问匈奴使臣:“魏王怎么样?”使臣回答:“魏王高雅有名望,果然非比寻常,但是床头捉刀人才是英雄啊!”曹操听到此事,就派人追杀这个会识人的使臣。崔琰 (?年-216年),字季珪,东汉末年清河东武城人,东汉末年时的名士,司空崔林堂兄,原属袁绍,后属曹操。崔琰相貌俊美,拥有四尺长的胡须,很有威望,曹操都对其很敬畏,但其年少性格朴实,言辞迟钝,喜欢击剑,崇尚武功,因此于二十三岁时乡里按规定将其转为正卒时才感慨发奋,才研读《论语》,《韩诗》使其有文韬武略兼备。看来这个崔琰性情爱好有些象关羽,也十分正直侠义。袁谭被打败后投靠曹操任冀州牧,曹操于宴会上对琰说:“昨日查核户籍,可达三十万之多,冀州可称为大州了!”但琰说:“现在九州分裂,二袁(袁谭和袁尚)大动干戈,冀州人民尸体遍野,没听说王师以仁政为先导,访问民众风俗,救民于火,反而却计算甲兵多少,把此当成大事,难道冀州百姓都是这样来期望明公(曹操)吗?”于是操肃然动容,向琰表示歉意。崔琰后来成了曹丕的谋士,教导曹丕十分严厉,但曹丕对他言听计从。后来曹操一度属意曹植,意欲废长立幼,崔琰站出来坚决反对立自己的侄女婿曹植为太子。曹操还因此称赞崔琰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琰曾经推介过巨鹿人杨训,说其才能不足,但清廉贞洁,遵守正道,于是操以礼征召杨训。曹操为魏王时,杨训上表称赞曹操功绩,夸述曹操盛德,当时有人讥笑训虚伪迎合权势,认为琰推介不当。琰从训那里去来表文草稿一看,写信给训:“读表文,是事情做得好罢!时代总有变化时候(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是讽刺那些人不寻求合于理,有者反诬陷琰说其傲世不满怨恨咒骂,操生气说:“谚语说‘生女耳(只不过是生个女儿罢了)’,‘耳’不是个好词,‘会有变的时候’的意思为很不恭顺。”于是被罚为徒隶,派人监视,但琰也不屈服,曹操令文:“琰然受刑,却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怨忿。”于是赐琰死,琰自杀前还说道:“我不应该死,也没想到曹公就是这样想!”这样,琰无辜地自杀死了。琰是世人痛惜之者,至今为其抱怨。琰死后,毛玠十分不愉快。据说崔琰的死,曹植一方的丁仪兄弟起了很大作用,所以曹丕上台后丁家兄弟被杀也算曹丕为崔琰报仇之举。《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世语》曰: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令,还家赐死。陈寿于三国志评论:“崔琰高格最优,鲍勋秉正无亏,而皆不免其身,惜哉!”

夺标 发表于 2016-5-7 20:04:06

年轻佳偶,乍然分离,就譬如交颈欢好的一对禽鸟,雌雄鸟里有一方去了,另一方便整日哀愍不已。后世金元易代之际的北宗词人元好问写过三首摸鱼儿就形象地比喻了这种凄楚的爱情场景: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歟,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这其中,又以姿貌相当的结发情侣年少失偶,被不可抗拒的因素分离,乃至天人永隔最为哀婉,其忧郁满怀,必将贯穿有情者的一生。平生有此遭遇的古今文学才子都不免为爱侣写下这类源自楚文化文学旧俗的“招魂楚些”悼亡怀旧诗。例如北宋的苏东坡悼念发妻王弗以及与曹子建相隔一千四百多年的另外一位翩翩文学佳公子---大词人纳兰性德悼念发妻卢氏的小令最为动人。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 作者:【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木兰花 · 拟古决绝词柬友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 画堂春  纳兰性德  一生一代一双人  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  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  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  相对忘贫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纳兰性德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于是,曹植为结发亡妻的冤魂先假托不能成婚的邻家女写了一首《愍志赋》:或人有好邻人之女者,时无良媒,礼不成焉。彼女遂行适人。有言之于予者,予心感焉。乃作赋曰:窃托音于往昔,迄来春之不从。思同游而无路,倩壅隔而靡通。哀莫哀于永绝,悲莫悲于生离。岂良时之难俟,痛予质之日亏。登高楼以临下,望所欢之攸居。去君子之清宇,归小人之蓬庐。欲轻飞而从之,迫礼防之我拘。其中“思同游而无路,倩壅隔而靡通。哀莫哀于永绝,悲莫悲于生离。”道尽生离死别之苦。

夺标 发表于 2016-5-7 20:04:46

颓唐消沉的曹植更加寄情于杜康,写了自嘲自娱的《酒赋》:余览杨雄酒赋,辞甚瑰玮,颇戏而不雅。聊作酒赋,粗究其终始。赋曰:嘉仪氏之造思,亮兹美之独珍。仰酒旗之景曜,协嘉号于天辰。穆生以醴而辞楚,侯嬴感爵而轻身。其味有宜城醪醴,苍梧绿清。或秋藏冬发,或春醖夏成,或云沸潮涌,或素蚁浮萍。尔乃王孙公子,游侠翱翔。将承芬以接意,会陵云之朱堂。献酬交错,宴笑无方。于是饮者并醉,纵横喧哗。或扬袂屡舞,或扣剑清歌,或嚬就辞觞,或奋爵横飞,或叹骊驹既驾,或称朝露未晞。于斯时也,质者或文,刚者或仁,卑者忘贱,窭者忘贫。于是矫俗先生闻之而叹曰:噫,夫言何容易,此乃滛荒之源,非作者之事。若耽于觞酌,流情纵逸,先王所禁,君子所斥。 不过,兄弟阋墙,曹丕举向骨肉兄弟的屠刀并没有停止斩杀。曹丕篡位后不久,曾屡欲杀曹植,被母所阻,方得免;据《世说新语》所记载当时卞太后曾说:「你已经杀我的任城王( 曹彰 ),再要杀陈留王,我也不想活了。」这是“七步成诗”的出处。然而也有史学家如叶嘉莹指出,世说新语多属小说家言,内容并不可靠。 曹丕仍以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将时年30岁的他贬为安乡侯。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诗中曹植比喻周遭如罗网,恨不得自己变成个手持利剑的“少年”来把罗网砍掉,使如罗网中的黄雀般的朋友们获救。
不管怎样,前一年(220年)甄皇后背弃于邺城,这一年遇害;曹彰、曹彪、曹熊先后死于非命。甄皇后背弃于邺城后,曹曹植又写《出妇赋》,表达了孺慕之眷恋之外,对于类似命运妇女的深切同情,可以与《孔雀东南飞》媲美:妾十五而束带,辞父母而适人。以才薄之陋质,奉君子之清尘。承颜色以接意,恐疏贱而不亲。悦新婚而忘妾,哀爱惠之中零。遂摧颓而失望,退幽屏于下庭。痛一旦而见弃,心忉忉以悲惊。衣入门之初服,背床室而出征。攀仆御而登车,左右悲而失声。嗟冤结而无诉,乃愁苦以长穷。恨无愆而见弃,悼君施之不终。
《 赠白马王彪诗》便是怀念兄弟手足之情的长诗。人云,此时,其兄曹彰“横行燕代,威慑北胡”(曹植为之所做悼词)的风貌,才是他心切慕之的。有宋以前,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社会共识,曹植肯定难逃影响,而更切身的,恐怕是英雄父兄亲的巨大阴影,父亲和他所代表的一切很可能更神格化了,与所有昔日的美好一起成为求之不得的幻境。 赠白马王彪诗黄初四年正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羣。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茍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懃。忧思成疾{疒/尔}。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夺标 发表于 2016-5-7 20:05:01

发妻无辜死于父亲曹操之手,朋友、长嫂、兄弟骨肉等多半死于哥哥曹丕之手,生于天潢贵胄之家的曹植,无论私人生活、社交生活还是政治生涯都被他雄霸天下的父兄摘得干干净净。两个女儿也早早夭折,只有两个儿子活到成年。可以看出崔氏死后,曹植并不热心于续弦与闺房乐趣。在他37-41岁的人生最后岁月,侄子魏明帝改封他东阿王与陈王期间,他才有了某氏,后为东阿王妃,随夫改封陈王妃。 曹植曾上《谢妻改封表》。公元230年,曹植39岁,他的生母卞太后去世,他失去了最后仅有的精神依赖。此时,唯一不离不弃的好朋友只有杜康了。他该往何处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标标巨献:说不尽的曹植(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