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人 发表于 2016-4-21 12:37:05

吴越文化东传日本初探

本帖最后由 大千世界 于 2016-4-27 13:00 编辑


吴越文化东传日本初探


http://www1.wxrb.com  无锡新传媒网  2011年12月01日 10:32:50  


邵继勇邵莉 吴越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吴越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播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江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对东亚国际关系,尤其是对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日本首次使用“日本”国号始于统一国家建立之前的7世纪初,吴越文化东传是古代中日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古代吴越地区生活着勾吴和于越两个部族,夏商时代吴和越分别在江浙地区形成两个国家。春秋时期为了争夺霸主地位,吴越长期相互征伐,最后先后灭亡。两国政权虽亡,但“吴越”这一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吴越两国社会经济发展虽互有差异,而在历史渊源、地理分布和语言习俗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的文化特征,它们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彪炳史册的吴越文化。
勾吴文化始于泰伯立国至夫差亡国为止(公元前12世纪至春秋末年),约700多年左右。吴越文化最初是由太湖流域和宁绍平原的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而成的。商代江南尚未开发,经济开发比中原落后。泰伯奔吴后,立国梅里,筑吴城、开伯渎、奖耕织,教化礼仪,传播文明,从此中原文化融入了江南土著文化。泰伯、仲雍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先进的社会制度以及精神文化带到了吴地,使吴地社会经济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此后,周章封王,寿梦北上江淮伐楚,季札出使中原,孙武、伍员加盟,阖闾图强,吴雄据江南,与楚、越的争霸此起彼伏,所辖版图除太湖流域外,北至徐淮。吴国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勾吴文化的形成,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后来长三角吴越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古代吴越文化具有明显的特征。首先,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吴越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生活习惯。吴越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既是水乡泽国,又是鱼米之乡。并由此形成善驾舟、喜航海、鸟龙崇拜、文身断发、干栏建筑等的文化特征。其次,先秦发达的稻作技术和先进的青铜铸造技艺举世闻名。吴越青铜器纹饰细密纤丽,薄壁镂空技术精湛;干将、莫邪青铜戈剑驰名天下。吴越文化清灵秀气,其中最具代表的是玉器、瓷器的制造及苏绣制作。再次,吴越特殊的环境和物质文化造就吴越文化善于吸收、融合和发展的性格。吴越人具有好学深钻和不断超越自我的意识。三千多年来,吴越文化从容应对北方文明冲击,充分吸收了中原文化、楚文化、齐鲁文化中的精华并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吴越文化不断向海外开拓的精神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日本列岛远古并无居民,在夏帝少康之前,或者说在泰伯奔吴之前,日本本土的原始人种不是后来的日本人,而是蒙古利亚人中的一支与来自南洋群岛马来人的混合人种。泰伯奔吴以后,尤其是在吴国灭亡后,日本古先民逐渐同由大陆、朝鲜半岛来的华北人、朝鲜人以及江浙等地来的吴越人混血,从而形成古代日本民族。长期以来,日本人自称是泰伯仲雍后裔吴越人的后代。泰伯“三让天下”及兄弟奔吴故事在日本广为流传。
泰伯不仅在日本百姓中,而且在日本皇室中也享有崇高的威望。5世纪初《论语》传入日本不久,日本皇室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据《日本书纪》记述:应神天皇死后,本应由跟随王仁学过中国儒学的皇子菟道稚郎子即位,但他却执意要将皇位让与异母兄长,理由是异母兄仁孝远闻天下,且年长于己理应即皇位。而其兄则以父命难违坚辞不就,以致使皇位空缺三年。最后菟道稚郎子以自尽来辞让,以示诚意。显然这是在仿效《论语·泰伯》中泰伯“三以天下让”的至德风范,也说明早在1500年前泰伯在日本已有巨大影响。古代中日典籍多处提及日本人乃“为吴泰伯后”。唐代编修的类书《翰苑》中引用已失传的魏晋时鱼篆撰写的《魏略》称,(倭人)“其俗男子皆鲸面纹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晋书·倭人传》中则有“倭人男子无大小,悉鲸面文身,自谓泰伯之后。又言上古使诣中国,皆自称大夫。”《梁书·倭传》云,“倭者自云泰伯之后,俗皆文身。”《北史?倭国传》称,“倭国……俗皆文身,自云泰伯之后。”宋代李防等撰《太平御览》卷782;四夷部三《魏志》记载,“其俗倭人无大小皆鲸面纹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可见,古代日本人自称是泰伯后裔者不胜枚举。16世纪后,大批吴姓子孙移居日本,成为日本华侨、华裔的重要一支。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学者几乎都认为吴泰伯就是日本人的祖先。
日本人“自云为泰伯之后”事,在日本史书中也是连连不断。据《蕉了子抄》云,元末来华留学禅僧中岩修曾在《日本纪》中说:“国常立尊为吴泰伯之后。”他论证吴泰伯就是日本天皇的始祖,即“天照大神”。后醍醐矢皇闻后大怒,将他的文稿悉数焚毁,永禁刊印。
但许多日本学者未改初衷。德川幕府理论家大儒林罗山(1583-1657年)曾说过:“泰伯逃荆蛮,……其子孙来筑紫,……是天孙降日向高千穗之谓耶?……神武四十五岁东征。……呜呼!姬氏之子孙可本支百世,万世为君矣,不亦盛哉!彼强大之吴,虽灭于越,我邦之宝祚,于天地而无穷,于是愈信泰伯之至德。”足见林罗山是以泰伯之后而自豪的。江户时代灵元天皇时(1654—1686年),林恕撰《本朝通鉴》云:“日本始祖,吴泰伯之胤也。”他的观点虽因痛遭水产藩主源光国驳斥而被删去,但影响深远。江户中期的考证学家藤贞干(1732—1797年)在其所著《冲口发》一书中甚至主张吴泰伯就是神武天皇的父亲。

新鲜人 发表于 2016-4-21 12:37:36

本帖最后由 新鲜人 于 2016-4-21 13:39 编辑

泰伯子孙为何来到日本?日本学者认为,日本与吴越故地隔海相望,2500年前吴国灭亡后,王室幸存者逃亡到日本,此后便在日定居扎根。他们给当时落后的日本带来文明的种子,旋即树立起崇高威望,成为当地土著的首领。这些优秀的吴姓族移民在日本的发展极为兴旺,其中的一支后来演变为日本大和王室。隋唐前,吴越移民怀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陆王朝,并郑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吴泰伯的后裔。日下恒夫、鸟越宪三郎等认为,吴人东渡日本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450年前后。时至今日在日本人的姓氏“吴”、“吴羽”、“吴人”、“吴服”、“吴汉”等还保留了“吴”的标志。公元815年日本人著的《新撰姓氏录》指出,“松野,吴王夫差之后,此吴人来我之始也”,可见,“松野”姓氏本源于中国吴氏。

中国史籍中缺少吴越移民赴日东渡的具体记载,但许多学者认为,春秋末越王勾践灭吴后,确有吴姓子孙纷纷逃往海外,或“散处吴楚、闽越间”。楚灭越及秦亡后,又有吴越居民不断逃亡日本。元朝人金履祥在《通鉴前编·吴亡条》中说:“今,日本又云为吴泰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据《资治通鉴》卷二记载,公元333年,“越王遂伐楚,楚人大败之,乘胜尽取吴故地,东至于浙江,越以此败。诸公族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海上,朝服于楚。”亡命的吴越人在东海和黄海中漫游,最后漂流到朝鲜半岛、济州岛或日本九州等地,凭借其残余力量制服并融合当地土著,创造了早期“弥生文化”(公元前3世纪至3世纪)。当然,吴越人不是一步到位的,可能是先到达朝鲜半岛成为朝鲜人,以后再迁往日本列岛成为日本人。关于大陆移民东渡情况,日本国史《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都有大和朝廷与朝鲜半岛南部交往联系以及朝鲜半岛南部居住着倭人的记载。

据近年日本学者神田秀夫考证,绳纹时代末期来到日本的早期中国移民可能是江浙一带的吴越先民。他认为中日古代历史事件之间具有连锁关系,指出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灭越,致使大量难民乘越船东渡日本。这些非集团性的早期移民,成为此后规模巨大、历史长久、影响深远的秦汉移民浪潮的前奏,不堪秦朝苛政苦役及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秦人,或走陆路取道朝鲜半岛至九州;或走海路从山东、江浙一带入海,渡黄海或东海至九州。在《日本书记》、《新撰姓氏录》、《古语拾遗》等日本典籍中,有关于秦人从陆路、海路迁徒的记载。

近年来,日本考古学者认为,从公元前3世纪后,进入日本的大陆移民急剧增加,约计达数十万人之多,在某些地区约占人口的四成到九成,其混血之影响,远远超过一般人们的想象。自然人类学家埴原和郎认为,弥生时代来自东亚的新移民大多居住于北九州地区。其一部分曾扩散至近畿和关东地区。有的学者认为,整个绳文时代,日本和中国大陆没有交流遗传因子的可能。但是进入弥生时代后,日本人口突然大量增加。其原因是在公元前3世纪后的600年间,大量中国汉族的战国、秦汉武装集团通过朝鲜半岛进入日本列岛。这些汉族武装集团的出现,使日本迅速进入文明时代和水稻农耕时代。根据日本科学家1990年以后的最新科研成果,绳纹人的基本组成部分都是南岛马来亚人种,而弥生人则都是正牌的长江下游吴越地区渡海过去的武装团体。这些吴越人由大小不一的武装移民团体从江浙出发而航向日本列岛的,然后定居。

据日本遗传学家分析日本各地出土的古坟时代(公元300-700年)日本人的头盖骨、牙齿及排列,其结论是,与中国大陆距离最近的日本九州北部当时的居民90%为渡来人,稍远的日本中部和近畿地区当时的居民81%为渡来人,再远的日本关东地区当时的居民72%为渡来人。日本学者从遗传学上、地理学上证明了当时这些渡来人绝大部分人来自中国大陆。
另外,近年来日本学者对佐贺唐津市出土的弥生“瓮棺”进行了考证,出土大量的青铜镜、剑、矛、手镯、玉等证据表明,采取“瓮棺”的弥生人似乎不是中原汉族人,而是吴越人,或者说他们就是日本古籍中记载的“吴泰伯后裔”。吴越人主要通过三条途径进入日本:朝鲜半岛、山东半岛和江浙,但很少有在朝鲜逗留繁衍的。这些“吴越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秦汉时代的汉人,因为春秋末战国初吴越“东夷”的特征已不太明显了。

从1996年开始,中国和日本的一些学者曾经组成“江南人骨中日共同调查团”,对中国江苏省发掘出来的春秋至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世纪)人骨,与差不多同期出土的日本北九州及山口县绳纹至弥生时代的入骨,进行了三年的对比研究。经过DNA检验分析,两者的排列次序某部分竟然一致,证明两者源自相同的祖先。据说在日本京都郊区发现的弥生人也集中在吴越一带,即今天的江苏、浙江和福建北部。这些吴越先民是中国古代最早掌握造船和航海技术的人,后来成了日本人的祖先。1999年3月19日日本《产经新闻》报道说,“中日两国,不但同种,而且同宗”。这意味着日本人为“吴泰伯后裔”已得到考古学方面的证实。尽管如此,我们并不能断定吴泰伯就是天皇的祖先,但作为泰伯后人的吴越移民确系众多日本人的祖先。古代吴越居民虽移居海外成为日本人,但仍念念不忘是“吴泰伯之后”,长期保留吴地语言与风俗,并以泰伯的至德风范和开拓精神自勉,难能可贵。

华盛顿人 发表于 2016-4-21 12:44:21

经查吴姓家谱,夫差三子,地东渡日本有明确记载。http://www.cnwu.net/html/zp/yj/2 ... 06104503_5643.shtml

大千世界 发表于 2016-4-21 12:49:03

日本是吴太伯的不肖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吴越文化东传日本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