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辣辣 发表于 2014-10-22 17:08:09

清代的粮食贸易(九)

 首先,从生产者本身来说,农民种植粮食,除佃农缴租、自耕农纳赋以外,主要是为了保证自身的食用。在清代,某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较前有所提高,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在封建制度的残酷压榨下,这种提高是有限的,而且习惯于是用扩大耕地面积和多种玉米、甘薯等杂粮取得的。在商品经济的漩涡中,不少粮区农民们为了得到必要的生活用品和缴租纳赋,不得不把余剩无多的米谷投入市场,有的甚至被迫出卖必要的口粮。陕西,“绸帛资于江浙,花布来自楚豫,小民食本不足”,又要“卖粮食以制衣食”,故“其家鲜盖藏也”。广西梧州,“小民惟知力穡”,“粜谷卖薪”以补充盐布农具,也是“家鲜盖藏”。湖南岳州府,紧临湘江和洞庭湖,是著名的米乡,可是,农民却必须“广种杂粮以当再熟”,这是因为“杂粮留以自食”,而“以谷售人”。溆浦县为了“佐稻之不逮”,也要再植“杂粮、油、蜡”之物。另一个产米之区的台湾,农民“皆食地瓜,大米之产全为贩运,以资财用”。嘉庆浙江《武义县志》载:“岁无积谷,熟则出粜,舟运邻壤,米价每易腾涌。遏籴则四民征输服用之费悉无所供,尽粜则土著、穷民转贷困敝,一遇岁旱,家无宿储,人鲜盖藏,亦可虑也。”应该说,武义县的情况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特别在一些产粮地区,矛盾往往更为突出。“湖南米谷商贩,有出无入,小民一经乏食,筹办甚难”。该省龙山县,“耕种者类能自食其力,所患五方杂处,贩利者多,岁丰则运往地处,一值饥馑,泛舟绝济,或不免攘窃劫夺之事”。农民一方面不得不出卖粮食,甚至用被迫降低生活水平的办法以供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却又造成自身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困难。这也说明农村粮食商品率的比例不会很高。   从乾隆中后期起,在农村中,特别像湖南、江西、广西、四川等一些产粮区,农民联合一起,反对粮食外运的“禁粜”、“阻粜”事件越来越频繁,这正从侧面反映了在扩大商品粮方面,遇到的困难愈来愈大。   其次,乾隆以后人口的迅速增加,也造成商品粮供应的紧张。乾隆十三年(1748),朝廷内外曾就粮价上升、粮食供应紧张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大讨论,其中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口增加。且以湖北巡抚彭树葵的奏疏为例,他认为:“湖北在康熙年间,户口未繁,俗尚俭朴,谷每有余,而上游之四川、湖南,人少米多,商贩日至,是以价贱,遂号称产米之乡,迨户口渐增,不独本地余米无几,即川南贩运亦少,谷寡价昂,势所必至”。应该说,四川、两湖等省,在乾隆初年,尚属人稀田多的宽乡,因人口增加造成粮食紧张的情况,只不过初见端倪,到了乾隆中后期,其矛盾更日渐突出。清代人口的不断增加,对于扩大商品粮的数量,确实是一付难以解脱的包袱。   最后,也就是前面说过的,随着清代中期以后封建政权的日益腐朽,人们对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日见削弱,水旱灾荒对中国这片古老大地的袭击也更加频繁了。它毁灭了人们的希望,也破坏着正常的农作物生产,而且不得不返销大批粮食供应灾区灾民所需。这部分粮食,尽管从社会需要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则纯属消极的东西。用于赈济的粮食愈多,那就意味着商品粮的总数中,其他份额的相对减少,从而必然要影响到整个商品粮的数额。 因为粮食供应不足而妨碍经济发展的情况,亦日见显露。特别是一些交通不便的工矿区,更加显得突出。嘉道之际,陕西大巴山区,因流民大批移人,在很短时间里,工农业生产有较快的发展,先后兴起了一批利用当地矿产和其他原料为基础的手工工场,如木厢、盐井、铁厂、煤厂、纸厂等,他们每厂拥有工人数十百人,甚至千人以上,具有相当规模。但是,由于工人们无法从山外取得更多的粮食,只好仰赖山内包谷,往往“山内丰登,包谷值贱,则开厂愈大,人聚益众。如值包谷清风,价值大贵,则歇厂停工”。云南东川府,盛产铜矿,康熙时一直无力开采,原因就是“以米粮艰难之故”。粮食问题,实际上已关系到工场的盈缩和兴衰。在四川和云贵等省区,矿丁们为了保证矿场的正常生产,常常不得不花费相当一部分人力,在矿区附近垦荒种植粮食。湖南桂东县的一座锡矿场,因粮食不继,“日食难供”,逼使矿工“即行剽劫”,生产事实上已无法再进行下去了。   在苏州、杭州、广州、福州、厦门等重要工商业城市,粮食问题更为大家所关心。尤其是遇到两湖等产米区发生灾荒,米谷供应紧张,不但居民感到惊恐,也使清朝政府焦虑周折,亦有发生民变事故的。乾隆十九年(1754)九月,台湾遭受飓风袭击,农田损毁严重,无力再往内地运米,漳州、泉州等居民集中的城市,竟因此发生民变。省城福州,也因“粮价腾涌”,“海米稀至”,而有“民变之事”。道光十二年(1832),再因城中缺米,“铺户囤积”,造成更大的风潮。一时平民“蜂拥抚署,木匠借众将头门大堂拆毁,文武人援者皆拒辕门外”,使官府惊恐万状。   当时,清朝政府出于稳定封建秩序的需要,对于米粮贸易竭力加以鼓励,并不断用减免关税、严禁遏粜和奖励外洋米谷进口等办法,以加速流通。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种种原因,再加上地主阶级和封建官府愈益腐朽,农村危机加深,粮食问题实际上愈来愈严重了,这也是封建政府十分焦虑又难以解决的矛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代的粮食贸易(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