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辣辣 发表于 2014-10-22 16:47:18

清代的粮食贸易(四)

  6.有的地方因为自然条件较差,又因人口增加,粮食无法自给,需要外地供给像安徽徽州、宁国二府,“介万山中,地狭人稠”,早在明代,“耕获三不瞻一”,人清后,有过之而不及,往往一年收获,不敷半载之食,每年都要从浙江、江西等处贩运大量米谷,故“虽在丰年,米价亦不能大减”。与徽州等府紧紧相连的浙江严州府,亦因“介万山之窟”,“山多田少”,须“取米于邻郡以给百姓”。该府分水县。“三之一大率贸易贩籴,仰赖他郡以为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乾嘉以后,人口增加,使某些粮食本可自给的地区,也出现了繁张和不足。四川大足县,就有“昔时富足,今则穷荒,各处山村,仅谋生计”之称。湖南永州府所属八州县,“米粟之所人,昔时人少食寡,可以泛舟外济”,到了嘉道年间,“户口繁庶,农不加多,而食之者日增”,本境或外府县稍遇歉岁,“粮价立致翔贵”,造成民食严重紧张。“古称殷富”的河南河内县,嘉道之际,尽管“岁多余稔”,但因户口增加很快,“十载以前,耕犁之田,今为闾屋者不可胜计”,田土的相对数和绝对数都在缩小,结果“竭其地力之所产,不足以供土著之食”,需要从外地调剂了。类似情况,从我们接触到的资料中,绝不在于少数。



  上面,我们对清代需要商品粮的情况,作了大概的介绍。那么,在清代,就全国大范围而言,哪些地区是当时商品粮的主要产地呢?雍正四年(1726),镇海将军何天培从济荒的角度谈到:“窃查天下米粮,出产于东南各省居多,平日藉客商贩易流通,偶有荒歉之岁,所资藉于邻省,倍为紧要,即如福建之米取给于台湾、浙江,广东之米取给于广西、江西、湖广,而江浙之米皆取给于江西、湖广。此数省之米苟无阻滞,岁岁流通,源源不绝,小民虽遇歉收,尚不至于无食。”何天培说的虽不全面,但对南方地区的情况,还是作了大致的勾画,即湖南、湖北、江西、广西和建福台湾府,属于余粮区,江、浙、闽、广所缺粮食,主要靠它们供应。

  两湖地区作为全国重要谷仓,是从明代发展起来的,嘉靖时,已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称。清代,在江汉平原和洞庭湖、湘江沿岸,不但湖田、围田面积不断扩大,还因改进农业技术,增加复种指数,单位面积也有新的提高。明清之际“长沙平田”,“禾岁所人一亩不逾二石”,到乾隆、嘉庆时,沿江沿湖的一般田土,亩产就有二三石,少数上等好地可达到五六担,号称“天下第一出米之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产地。  两湖,主要是湖南的米谷,绝大多数输往江浙两省。据雍正十三年(1735)湖广总督迈柱的报告,这一年的上半年,“江浙商贩”已“运米五百余万石”,道光时,“接济江浙”的湖广米谷,达到三四千万石。前面谈到的供给福建的江浙粮米,其中很大部分也转取之于两湖,“大都湖广之米,辐集于苏郡之枫桥,而枫桥之米,间由上海、乍浦以往福建”。福建巡抚毛文铨也说:“臣查苏州之米,须从乍浦由海运来闽。”也有直接往苏州采买的,雍正五年(1727),福建地方政府并同该省商贩,在一两个月内,往苏州购米麦四万石,福建到江浙两省采办米谷,多时高达二三十万石。在浙江的宁波、台州和温州三府沿海,常有“盈千累万”的福建渔船前往捕鱼,他们“由内洋顺便带回米豆麦石”,进行“以米易鱼”的贸易,但这就比较零散,数量也都不大。

  湖南的粮食还南运广东、贵州等省。乾隆《河源县志》载:“粤东人稠地窄,米谷不敷,仰赖广西,兼资湘楚。”李兆洛也说:“缘粤东产谷稀少,全赖粤西、湖南两省接济。”这些南运的湘米,大多通过湘江支流耒水,越五岭再人北江,供应粤北等各府州县。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朝政府为了补足广东各州县的仓谷,从湖南调拨“溢额谷三十万石”,那是由湘江经广西桂林、梧州,再转西江,运人广东的。进入贵州的粮食多借资湃水,虽然此河滩急水流湍急,但最小的船亦可载运“十石或二十石,是一舟可以省数百人、数十人之费”。雍正时,因军事需要,清朝政府对此河贵州段作了必要的疏浚,大大方便了运输,竟至“搬运楚米百余万”。乾隆中,清朝官员钱维城因公事由黔入湘,诗中谈到湘米济黔事:“湖南号米乡,一岁能三熟……即充公家输,还挽黔中粟……<氵舞>水一帆通,源源可相继。”广西省虽然每年都有大量余谷输往广东,但它也要运人一部分湖南米谷进行调剂,“粤东之米资藉粤西,粤西之米又资藉湖南”。这部分粮食,主要供桂北、桂西各地所需。

  江西的商品粮产于鄱阳湖沿岸和赣江流域,每年多从北边的湖口县出口,顺长江供应江浙两省,另外也有一部分从上饶、玉山,由陆路进入浙江,又从饶州府经昌江或乐安江,“浮小舟”,进到安徽的黟县、祁门和婺源等县。南边的赣州、吉安、建昌等府的粮食,也有径直输往广东和福建的。

  供应江浙和福建的商品粮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长江上游的四川省。四川在明清之际,因为长期战乱,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但因该省自然条件优越,加上康雍之际两湖、闽、粤等省移民纷纷人川,大量荒田得到垦复,很快就发展成为全国米谷输出最多的省份之一了。雍正初,浙江总督李卫说:“查各省米谷,惟四川最多,湖广、江西次之。”每当收获以后,各省“商贩云集”,纷纷采购,并“从长江至楚,以济邻省之用”。到乾隆末年,江浙等省输入川米的数额,几乎与楚米不相上下了。此外,云南、贵州两省厂丁矿工的粮食,也常常需要川米补给。  广西的农业生产是从明代中后期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明末已有余粮外运。“粤西田亩虽云瘠薄,而一岁所出,敷一岁之用尚厲有余”。广西的产米区主要是桂东南的梧州府。乾隆时,该府苍梧县戎墟镇,每天的稻谷交易量,可达二三十万斤,绝大多数运往广东。此外,浔州,平乐等府,也有较多的余粮。因广西北面与贵州相邻,也有一部分粮食供贵州所需,大致“柳(州)、庆(远)二府米谷,听黔省采买;桂(林)、平(乐)、梧(州)、浔(州)、南(宁)五府米谷,听广东采买”。但因广东需谷量大,所以也常向柳、庆二府进行采购,乾隆初年,从该地运往广东的稻谷,就有3万余石。据嘉庆时有的官员报告,“每年粤西米谷贩运粤东省,查历届册籍数目,均在一百数十万石以上”。大都运往广州、肇庆、南雄、韶州、惠州等府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代的粮食贸易(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