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人 发表于 2014-10-20 14:46:19

上海也曾“背靠”过苏州(谈古说今长三角)

张晓虹

  http://www.people.com.cn/media/20041019/344135.jpg

  火车驶离上海的情形(摄于1906年)

  苏州的“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战略如今已是家喻户晓,为人津津乐道,所谓“大树”,指的就是上海。不过,历史上,苏州也曾是上海的“大树”

  开埠前,上海只是苏州的一个外港。当时经海路运抵上海港的南北货物,还需再运至苏州后集散到长三角各地

  1843年11月17日,上海依约开放为商埠。当时的上海并不像后来人们叙述的那样,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事实上,早在此前的100年前,上海已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商港了。

  明清时期的上海,有黄浦江、苏州河与太湖流域相联系,更兼港口自身优越的水文条件,很少会受到海潮和风浪的影响,因此成为太湖流域主要的出海口,商业贸易繁荣。根据乾隆年间撰修的《上海县志》,当时作为江海关的上海港已是舳舻相接、帆樯比栉的情景了。进出上海港的船只,有来自北方的山东、直隶(今河北),南方的浙江、福建,甚至广东。偶尔在港口还会看到东洋日本、朝鲜和西洋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的商舶。

  尽管当时上海的商业堪称发达,但比起江苏布政使驻地的苏州,仍然是瞠乎其后。明清时期,苏州凭借着江苏省行政中心的地位与发达的内河航运条件,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中心。当时有所谓“天下四聚”,指的就是京师(今北京)、佛山(广东佛山)、汉口(今武汉汉口)和苏州,由此可知苏州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据美国学者墨菲估计,1843年,苏州的人口有50多万,仅次于当时的北京。

  事实上,开埠前的传统经济时期,一方面,商品贸易的往来主要凭借内河航运;另一方面,行政中心对中心外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限制。这两方面在长三角的城市体系发展上,表现得最为鲜明:京杭大运河所贯穿的城市,除苏州外,镇江、扬州、杭州等地城市经济也十分发达,而这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又无一例外的或是省会,或是府城。当时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以苏州为中心、由各级行政中心构成的城市体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作为一个普通县城,城市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只是苏州的一个外港而已。当时经海路运抵上海港的南北货物,还需再运至苏州后集散到长三角各地。

  开埠后,随着上海港内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与城市经济的发展,上海取代了苏州,成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

  开埠后,长三角的城市随同上海一道被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一头连着出口的港口,另一头连着作为原料地和销售地的中国广大的内地。在这种情况下,地处江海之会的上海,地位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原来经苏州集散的大宗货物,现在改由上海装运出洋。很快,到了19世纪60年代,随着上海港内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与城市经济的发展,上海就取代了苏州,成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

  外向型经济,使得内控型的行政功能渐渐地丧失了原有的作用。这时,长三角城市发展的动力取决于与上海联系的便利与否。无锡、南通看准了这一机遇,凭借着与上海便捷的交通,获得了发展的先机,首先形成了近代民族工业城市。而苏州、镇江、常州、南京、嘉兴、杭州也紧随其后,靠着原有的经济基础,加上与上海的便利交通,也发展成为经济兴盛的近代工商业城市。

  20世纪,近代交通的介入,再次重绘了长三角的城市版图:1908年沪宁铁路与1909年沪杭铁路的建成通车,加速了长三角地区城市与上海的联系。在传统的木船时代,从苏州到上海需要三天两夜方可到达;到了小火轮时代,则只需12个小时;沪宁铁路通车后,苏州人到上海,乘火车仅要一两个小时。铁路沿线的一些城市因此经济迅速起飞,另一些无法直接利用铁路的城市则走向衰落。长三角逐渐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沿江、沿海和沿铁路线的城市体系。现在的高铁,苏州到上海只要30分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也曾“背靠”过苏州(谈古说今长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