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人 发表于 2014-10-20 09:23:19

从苏常熟到湖广熟

本帖最后由 新鲜人 于 2014-11-3 11:36 编辑


 葛剑雄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0/12503/1124502.html

  http://www.people.com.cn/media/20040720/323815.jpg

  太湖把最旖旎最妩媚的曲线给了江南,更让它成为活力之源、富庶之泉。

  明朝以前,江南地区曾是“天下粮仓”,粮食生产成为国家经济命脉。后来,这一地位逐渐被湖广地区取代,但江南的经济地位并没有降低,数百年来在全国一直保持领先地位。这与江南地区重视农业生产,同时重视集约用地有密切关系

  “鱼米之乡”的形成实属不易

  从唐朝后期开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的发达,南方、特别是江南,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经过五代和北宋200余年的持续发展,江南的农业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地生产的粮食成为国内主要的商品粮来源。在陆游的文章中已出现“苏常熟,天下足”这样的说法,说明最迟到北宋末年,苏州、常州(大致相当于今江苏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和上海市西北一带)生产的粮食不仅能满足本地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要,还有大量富余,可以保证中央政府的调拨并供应外地。

  江南的农业生产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实属不易,因为这一带虽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但地势低洼,洪涝频繁,有时也会出现持续干旱,还容易受到台风和海潮的影响。只是自晚唐、五代以来不断兴修水利,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排灌系统,才形成“鱼米之乡”的格局。江南土地有限,在人口增加后更是地少人多,因此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传统,复种指数不断提高,土地利用达到极致。北宋初年从今越南引进的早熟双季稻已在江南推广,对增加粮食产量起了一定作用。

  当然,江南的农业生产能有如此重大的作用,还与北宋总的形势有关,当时的首都开封一带需要大批粮食,主要通过汴渠运输,而汴渠又通过淮河至扬州间的运河与江南相连。沿线的豫东南、淮北、淮南、苏北都无法提供大批粮食,江南自然成为最理想的来源。北宋的北界已退到今河北、山西的中部,西北又受到西夏威胁,今陕西已是前线,所以对南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西南今云南一带是自立的大理国,今广西和湖南西部还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四川盆地虽已相当发达,但向中原的运输相当困难。

  由于南宋的疆土局限于淮河和秦岭以南,南宋后期川陕战事不断,经常交通断绝,江南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苏常的粮食生产成了南宋的经济命脉。

  “苏常熟,天下足”变成“湖广熟,天下足”

  到了明朝中后期,却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并且此后再也没有改变。显然,以今湖北、湖南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平原已经取代苏常,成为全国商品粮的基地。

  江南的农业生产并没有退步,依然保持着“鱼米之乡”的美称。但毕竟土地资源有限,除了围湖造田、拦河造地或利用沿海滩涂外,已经没有任何开拓的余地。而向水要地很快会导致水旱灾害,而且成本很高,并非小农经济所能承受。明朝初期全国已有约7000万人口,到明朝后期突破2亿,加上境外的蒙古、女真等民族也需要供应部分粮食,如此大的需求自然无法由江南一隅来满足。再说江南本身的人口密度也在不断提高,居全国之最,能够提供的商品粮越来越少。像人口最稠密的苏州地区,已需要从外地购买商品粮了。

  商品粮生产格局的改变,非但没有降低江南的经济地位,相反,在明清的大多数年代,苏州府、松江府(今江苏苏州市、上海市一带)承担的赋税额度是全国最高的。如果加上长三角地区的其他府州,经常占全国半数以上,是朝廷最重要的利薮。清朝前期将江南的大多数县一分为二,主要也是出于征收赋税的考虑。如果说湖广的粮食主要供应各地百姓,那么充实国库的主要还是江南的粮食。

  集约用地是江南地区持续繁荣的重要原因

  显然,在如此人多地少的条件下,完全依靠粮食生产已经无法充分发挥当地人力资源的需求,甚至难以养活持续增加的人口。所以在继续精耕细作,不浪费一寸土地的同时,大批劳动力逐渐转向生产经济作物和从事手工业、商业及其他服务业。这种转变既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巨大进步,也是江南人有生存压力下的明智选择。尽管一部分由自己生产粮食转变为购买商品粮,江南由粮食输出地变为局部粮食输入地,但经济发展没有受到影响,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不断增加和扩大,商业手工业持续繁荣。为了节约土地,江南的民居相当密集,就连富人的私家园林也以精致高雅取胜,占地面积一般不大。

  在湖广熟,天下足”格局形成后的数百年间,江南的经济在全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说明江南由以粮食生产为主向重视粮食生产、发展多种经济和服务业的转变取得了完全成功。这也为19世纪后期上海的崛起准备了条件,中国的现代化首先在江南展开绝不是偶然的。

  《华东新闻》 (2004年07月21日 第十二版)

注:苏常熟和苏湖熟都被使用,苏常熟是单指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湖州属浙江,苏湖熟则指江浙地区。

小辣辣 发表于 2014-10-21 09:56:04

很好的文章,可惜颜色不好,看起来太费劲。

新鲜人 发表于 2014-10-21 17:32:27

我不知道为什麽会出现绿的底色,非常影响阅读。不知管理员能帮忙否??

小辣辣 发表于 2014-10-22 17:22:17

本人所发的清代的粮食贸易,是一篇学术论文,有近200篇参考文献。有力的证明了本文。

新鲜人 发表于 2014-11-3 11:16:28

本帖最后由 新鲜人 于 2014-11-3 11:42 编辑

其实清代已不把苏州作为粮仺而作为钱仺就已说明了问题。因为苏州地少人多,只有发展农村副业,手工业,种粮食改为种经济作物(如桑树,棉花,所以苏州建立了织造衙门。康熙时苏南地区上缴的财政已达全国的1/7. 其中仅是苏州就提供了1/10. 可见苏南是明清时代的钱仺而非粮仺。

小辣辣 发表于 2014-11-22 12:34:10

钱是宝贝啊,当时是农业社会,苏州富得流油,还怕没有粮食??

寒冬开梅 发表于 2015-7-14 13:09:44

太平天国后,苏州的地位已被上海代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苏常熟到湖广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