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开梅 发表于 2020-9-14 16:51:36

福建小山村走出12位博士、28位硕士,是一堂精彩的扶贫课

  2020-09-14 10:14:09 来源: 侨报网 编辑: 羽尧 作者: 骆都

  近日,大陆媒体报道称,福建省一个小山村里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硕士。该村自1999年以来便开始设立奖学基金,村民自发捐款给优秀学子。靠着这种教育扶贫,该村寒门学子获得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不少家庭打破了贫困代际传递的“魔咒”。


  http://www.uschinapress.com/image/2020-09-14/755001478539911168.jpg


  8月22日,湖洋镇镇、村干部带领年轻人在新山村查看灵芝长势。(图片来源:闽西新闻网)


  扶贫关键在扶智。只要人人拥有知识和技术傍身,这就不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这样的扶贫模式标本兼治。中国一早已注意到教育扶贫的重要性,并为此深耕细作多年。


  首先,中国不断努力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一方面表现在各地近年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用于改善教学条件、升级教学设备。比如,目前有不少偏远乡村已实现了数字教育全覆盖,身在乡野同样能“走进”名师课堂。另一方面表现在更多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登上农村学校讲堂。近年,中国通过“免费师范生”等高考项目为偏远地区输送了一大批专业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此外,中国还通过“招募”退休教师支援乡村的方式,缓解了乡村优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其次,中国持续为贫困山村学子另辟入学绿色通道。近年,中国高考在录取上推出了不少倾向农村地区的改革。比如,设立了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尽管它们在具体招生模式和录取安排上有所差别,但其目的都是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农村学子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梦想,增加他们进入大学的机会,确保城乡教育公平。


  以上中国的教育扶贫,是以“自上而下”的形式开展的。福建山村“设立奖学基金”的设计则是对现有模式的一种完美补充,让中国的教育扶贫更全面周到,不留死角。事实上,这种方式曾是古代农村的一种重要传统和习俗。


  在中国宋代时期,每年考上进士以及位居宰相的人中,来自农村以及非官宦背景的人越来越多。这首先得益于宋廷进一步清除了前朝遗留的门阀制度之风。比如取士不问家世、创设糊名、誊录等保密机制、为寒门学子参加科举提供经济资助等。其次,则得益于很多辞官告老还乡者或者农村饱读诗书而未出仕者,自觉担负起了农村精神和文化领袖,从经济、文教等方面支援宗亲或村落里的年轻寒门学子,让他们有书可读,不必为学费烦忧,打破了阶层固化,实现了阶层流动。


  福建农村设立的教育扶贫模式,既是中国古代乡村教育模式在现代文明中的投射,也给当前的中国教育扶贫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启迪。(骆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建小山村走出12位博士、28位硕士,是一堂精彩的扶贫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