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人 发表于 2020-8-11 20:46:56

英國《金融時報》:下一場大流行病並不遙遠

      科學家警告,快速的全球化以及人類對自然的輕慢,意味著疫情和大流行病很可能會頻繁爆發,除非這兩大趨勢被遏制或逆轉。



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670x377/picture/8/000098888_piclink.jpg


  2020年8月11日 16:04 英國《金融時報》 戴維•克羅 紐約報導


  在一個艱難地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即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中恢復的支離破碎的世界,一場新的大流行病可能會毀滅存活下來的人類。這是正在進行後期製作的電視電影《COVID-21:致命病毒》(Covid-21: Lethal Virus)中的情節,影片設想了另一種冠狀病毒將在明年出現。


  這部低成本電影不大可能獲得任何奧斯卡獎,但許多科學家認為片中的假設並非牽強附會。新冠大流行標誌著,自世紀之交以來,繼「非典」(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之後,第三次出現一種冠狀病毒被認為由蝙蝠傳播給人類、進而演化為一場流行病的情形。


  科學家們認為,冠狀病毒在蝙蝠群體中傳播已有幾個世紀歷史,只是近些年才成為人畜共患疾病的一個主要來源,其他源自動物的病毒還包括愛滋病毒(HIV)、埃博拉病毒(Ebola)以及寨卡病毒(Zika)。


  科學家們將動物體內病原體外溢現象的增加歸咎於兩個趨勢:快速的全球化,以及人類以輕慢的方式與自然互動。他們警告稱,這意味著各種疫情和大流行病很可能將定期爆發,除非這兩大趨勢能被遏制或逆轉。


  「冠狀病毒大流行完全不意外,」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氣候、健康和全球環境中心(Center for Climate, Health and Global Environment)主任亞倫•伯恩斯坦(Aaron Bernstein)表示,「在這場疫情爆發前我們就知道,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的新發傳染病都是因病原體從野生生物外溢到人類身上造成的。」


  伯恩斯坦稱,這種交叉感染的主要原因在於人類對待自然的方式發生了變化,比如快速砍伐森林以及全球野生生物貿易。


  「大自然里沒有免費的午餐,」他說,「我們與其他動物在同一個細菌池裡游泳。如果我們把生命的結構拉伸得太長,某些東西就會從菌池中跳出來,落到我們身上。」


  總部位於美國的野生生物慈善機構「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 Alliance)的副總裁喬納森•愛潑斯坦(Jonathan Epstein)表示,包括砍伐森林在內的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是「新發傳染病的最大推動因素」。


  愛潑斯坦表示,為獲取木材而修建的伐木道讓人類深入以前基本上未觸及過的森林腹地,進而接觸到攜帶疾病的野生生物。砍伐森林導致棲息在這些森林中的動物被迫尋找新的棲息地,增加了它們將病原體傳播給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物種的機會。


  總部位於美國的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高級副總裁喬•沃斯頓(Joe Walston)也指責為獲取異域美食、毛皮和替代藥物等產品而進行的野生生物交易。


  「我們過去也經歷過人畜共患病,但它們在兩次爆發之間的很長時期內都很少出現,」他說,「但如今,出現的頻次……正在增加。而且這種情況將繼續增加,直至我們決定重新評估我們與野生動物交易的關係。」


  起初,中國衛生官員認為,新冠肺炎是在武漢一個出售野生動物的食品市場從某種動物傳染到某個人身上的。最新證據顯示新冠病毒起源於其他地方,但專家稱,如此多的人在該市場購物後患病表明,該市場在疫情傳播方面扮演了關鍵角色。


  「過去處理包括非典在內的冠狀病毒的經驗告訴我們,這些病毒能夠在市場系統內傳播,」愛潑斯坦說,「那家武漢的市場看起來起到了一個放大中心的作用,如果它不是此次疫情爆發的真正源頭的話。」


  雖然人們把疾病從動物傳染給人類歸咎於砍伐森林和野生生物貿易,但是全球化將疫情變成了全球大流行。


  伯恩斯坦表示:「這些是點燃大流行火焰的火柴,但火上澆油的是人類的全球化和城市日益增加的人口密度。」


  如果是在50年前,新冠肺炎從武漢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的難度要大得多。過去,這座城市的居民既沒有出行的途徑,也沒有出行的自由選擇權,武漢市的機場在1995年才建成,而且直至2000年才開始有國際航班。


  科學家認為,在1976年剛果民主共和國首次記錄埃博拉病毒疫情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該病毒就已經進入了人類體內。2013-16年席捲整個西非的埃博拉疫情的主要差異在於,第一例感染者被認為出現在幾內亞境內、一個靠近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亞邊境的村莊。


  「那裡有足夠的互通,道路很暢通,以至於埃博拉病例在歷史上首次進入了首都城市,突然之間有數百萬人可以被感染,」愛潑斯坦說,「它是一小團篝火,卻能變成一場長期持續燃燒的大火。」


  由於逆轉城市化不是一個現實選擇,科學家們稱,必須採取更多措施來建設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和傳染病監測系統。


  芝加哥社區信託基金(Chicago Community Trust)首席執行官、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US CDC)前政府衛生官員海倫妮•蓋爾(Helene Gayle)表示:「在了解了新病毒出現的頻率以及氣候變化對動物生態系統的影響後,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認為,可能會出現更多這類病毒。」


  蓋爾表示,美國需要建立「完善的(傳染病)監測體系」,同時獲得快速和精準研發疫苗的能力。


  在《科學》(Science)期刊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伯恩斯坦呼籲各國政府每年合計拿出220億美元來防止濫伐森林和規範野生生物貿易。


  他還建議在檢測和控制傳染病爆發的系統上投入數億美元,包括建立一個可用以迅速查明新出現的病原體、以阻止病毒傳播的「病毒基因庫」。


  建議投入的資金數額是巨大的。但伯恩斯坦強調,與新冠肺炎造成的經濟和人員損失相比,這些資金只是九牛一毛。經濟學家預計,新冠肺炎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能達到10兆至20兆美元,相當於81兆美元的全球GDP的四分之一。


  「這其中的經濟帳再清楚不過了,」他說,「投入等同於僅僅幾種這類傳染病所造成代價的一小部分,把病原體外溢的風險降低哪怕一個百分點,都是極為划算的。」


  譯者/何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英國《金融時報》:下一場大流行病並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