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开梅 发表于 2020-6-28 16:54:59

德国之声: 泽林视点:美企: 来了,是要留下

  尽管面临新冠危机以及美中矛盾不断升级的压力,大部分美国企业仍然继续在中国投资。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认为,如果不这么做,美国经济的竞争力就会受损。

  https://www.dw.com/image/51223452_303.jpg

  位于上海的特斯拉工厂


  (德国之声中文网) 贸易战、新冠疫情、特朗普"彻底切断美中关系"的威胁迄今都无法阻止美国企业继续寄希望于中国市场的增长。驻华美国商会在疫情高峰期之后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83%的受访美国企业不愿意撤离中国市场。只有9%的受访企业表示,已经启动了撤离程序。


  特朗普总统的贸易顾问库德洛(Larry Kudlow)曾经许诺说,将承担迁回美国的美资企业的搬迁费用;印度、印尼等国也表示要以优惠条件吸引美国企业从中国搬迁。但是,最近几周,多家举足轻重的美资企业还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其中包括电动汽车厂商特斯拉。该公司今年5月在中国卖出了11065辆Model3型电动汽车,成为月度中国市场电动车销售冠军。位于上海的特斯拉“超级工厂”也在高速扩建。



  中国在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承诺大幅增加对美国农产品的购买力度,但并未及时兑现;如今两国关系因新冠疫情论战和中国在香港强推国安法进一步紧张。不过,两周来,中国似乎正积极采购美国大豆。 (12.06.2020)


  回应国安法 美拟限制资本流经香港


  坚守中国战略


  汽车产业可谓是投资晴雨表,显示出美国企业仍然坚守既有的中国战略。就在一星期前,福特公司宣布与来自深圳的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厂商达成了供货协议,后者将为福特公司面向中国市场的新款混合动力汽车提供电池。而这款汽车本身,福特则将与其中国市场合资伙伴长安汽车共同生产。按照计划,2021年底前,福特将在中国市场推出30款新型或者改型汽车。通用汽车也同样在近日宣布,将与宁德时代进行"非常紧密"的合作。2011年刚刚成立的宁德时代,如今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池制造商,在德国图林根州也正在建设一座巨型工厂。


  在汽车市场之外,其它市场的增长前景似乎也能够抵消地缘政治摩擦带来的风险。美国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零售业大鳄Costco(好市多/开市客)以及沃尔玛都在疫情期间宣布,将扩大中国市场业务。快餐品牌Popeyes(博派斯/大力水手炸鸡)也在5月中旬开设了首家中国实体店,还有1500家实体店正在筹划中。沃尔玛则计划在今年后5-7年内新增500家中国连锁店,在现有基础上翻番。


  让这些美国企业感到幸运的是:疫情过后,中国人的购买力并没有收敛太多。今年5月的消费额几乎与去年同期持平。尽管有着特朗普总统的不利影响,不断增长的中国中产阶级依然乐意购买美国品牌商品,并且将它们与自由、享受、惬意联系在一起。Popeyes、Costco在上海开张首家门店时,蜂拥而来的顾客在门外排起了长队。明年,来自加州的环球乐园在北京投资65亿美元的主题公园开业时,也会出现同样的场面。而上海的迪斯尼乐园,已经在一个月前恢复营业。


  "中国制造"依然受美国人欢迎


  而在大洋彼岸,美国人也依旧热衷于购买因为含有“中国制造”组件而便宜的产品。如果苹果手机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生产,2000美元的售价恐怕只有极少数人支付得起。驻华美国商会主席毕艾伦(Alan Beebe)就说:“在取得了疫情防控的战略性成就后,中国正在引领全球的经济复苏,这正是许多企业愿意继续在中国经营的原因。”中国商务部长钟山则更加直白地表示,明智的企业不会放弃巨大的中国市场。对于香港也是同样的道理:那里有1300余家美国企业。根据驻港美国商会的调查,当地70%的美国企业没有搬迁打算。


  去年,中国为全球贡献了33%的经济增长。美国只贡献了11%,20年间缩小了一半。北京正在力所能及地保持其市场对美国企业的吸引力。特斯拉获得了中国国有工商银行提供的5.63亿美元贷款、福特也在复工复产、维持供应链方面获得了支持。就此而言,北京会说这是“双赢”。今年初生效的《外商投资法》旨在为外商投资打造更公正的环境、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北京欲籍凭此向美国企业——尤其是未来科技领域的企业——宣示:中国市场是开放的。


  https://www.dw.com/image/18561289_404.jpg


  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已经在北京生活了二十余年


  竞争压力变大


  显然,没有哪家美国企业愿意放弃中国市场以及14亿潜在客户。况且,美国人的储蓄率今年4月上升到了创纪录的33%,高企的失业率也让人担忧。因此,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中国市场,他们明白:如果一家美国企业撤离中国,其空缺极有可能很快被竞争对手填补。比如高通:若这个加利福尼亚芯片制造商因美国政府的禁令而不能再向中国电信设备厂商华为供货,便意味着美国在短期上失去市场份额,在长期上失去在半导体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同样明显的是:在这场危机之后,中国将比以往更努力地让本土厂商去满足国内需求,并且尽全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美国企业必须承受这样的竞争压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德国之声: 泽林视点:美企: 来了,是要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