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 发表于 2020-6-21 19:27:45

FT中文网: 非洲有多需要中国新基建?

  梁海明:未来中国将和非洲国家擦出怎样的火花?我认为非洲国家与中国未来在AI+健康、移动支付、智慧城市和数据经济领域的合作最值得期待。


 
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700x393/picture/3/000089283_piclink.jpg

















  2020年6月21日 15:28 梁海明 为FT中文网撰稿


  中国和非洲的合作近年来愈趋紧密,在基础建设领域的合作推进尤为迅速。除了公路、铁路、港口、产业园区等传统基建之外,我认为在中国今年大力推动的“新基建”范畴也是大有可为。我去年曾赴吉布提、坦桑尼亚和津巴布韦三个非洲国家实地调研、考察,非洲国家“新基建”当前规模虽有限,发展潜力却巨大。


  之所以说规模有限,主要是因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关的新基础设施建设在非洲国家范围小、起步晚,很不完善。潜力巨大则是因为非洲的人口基数大、年轻人口比例高,因此市场提升的空间很大,更是极具投资吸引力。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6月17日也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指出,中国愿同非洲国家一道,共同拓展数字经济、智慧城市、清洁能源、5G等新业态合作,促进非洲的发展振兴。


  公开数据显示,非洲的互联网普及率目前只有15%左右,深陷数字鸿沟,这对“无网不欢”的中国民众而言简直难以想象。我在吉布提期间,除了在星级酒店之外,出外调研均无法登录移动互联网,深感与世隔绝。纵使在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可以使用手机登录互联网,但仅有3G速度,对于习惯了中国国内4G甚至是5G速度的我而言,实在太过缓慢,而且经常断网。然而,在约13亿非洲民众中,只有11%的非洲人能用上3G互联网,超过11亿非洲民众连3G未曾用过。


  由于网络普及率低,上网速度慢,加上缺乏技术人才,绝大多数非洲国家当然也无法开发足够的软件应用,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未能享受到网络时代的红利。


  与此同时,非洲的数字经济发展前景则令人期待。有机构预计,未来3年,非洲互联网渗透率将高速增长,非洲网民规模可达到约8亿人,将与当前全中国的网民规模相当。而且,智能手机对于非洲市场的渗透也将持续扩大,预计到2022年,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将达到73%。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估计,如果互联网普及率达到移动电话的普及水平,非洲每年国内生产总值能增加3000亿美元。


  根据中国国家发改委的范围和定义,所谓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在非洲这个10亿级的数字经济蓝海下,中国和非洲国家的新基建产业合作,实已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有利条件。


  一方面,新基建有助提升各行业生产力、打造新兴产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当前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代表,但非洲仍有超过10亿人仍然没有使用3G互联网,因此,推动非洲新基建,将帮助非洲国家的民众接触互联网,并随之推动当地发展数字经济,并加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不但有利于非洲本地经济增长,也可为全球经济带来新的推动力。


  作为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中国已与非洲多国签署关于建设“数字丝绸之路”的谅解备忘录。未来几年,中国与更多非洲国家可进一步在新基建领域深耕,尤其是协助非洲国家发展以5G、物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机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此举将有利于中国与非洲国家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有数字经济基础的个别非洲国家,中国未来则可以大规模提供物美价廉,技术一流的产品和新基建设施,推动这些国家的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等产业加速发展,以促进这些非洲国家的产业进一步升级转型、优化结构,提高经济质量,驱动经济增长,同时也将促进更加多元、灵活的就业与创业。


  具体而言,未来中国将和非洲国家擦出什么样的火花?通过我的实地考察,我认为非洲国家与中国未来在AI+健康、移动支付、智慧城市和数据经济等四个领域的合作最值得期待。


  其一、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基于AI技术的互联网医疗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其在实体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大幅减少线下交叉感染可能,并且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


  由于大多数非洲国家医疗技术水平较低,医疗专业人员非常短缺短缺,未来可与中国在AI+健康领域加强合作。一方面,新型医疗技术已被证明将有助于防范和消除新冠肺炎疫情。另一方面,AI+健康技术也将提升当地公共卫生早期预警系统,防范新型传染病的扩散。未来,中国非洲国家可进一步在这一领域深入合作,探讨如何通过AI、互联网技术,帮助医疗卫生服务能够进一步深入当地各类社区,实现分级诊疗,提高非洲国家的民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进一步来说,未来非洲国家将可能通过新技术远程利用中国国内的医疗资源,衔接线上与线下服务,中国国内的医疗资源则可通过新技术协助非洲国家在慢性病、常见病领域的健康管理,提高非洲国家整体的医疗水平,这对于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球各国的传染病防控也意义重大。


  其二,在移动支付合作方面,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移动支付所引发的巨大洪流,已根本性地改变营商模式和消费模式。非洲国家在拥有移动互联网等新基建设施的同时,应当从中国输入先进的移动支付技术,推动非洲人民使用移动支付方式,不但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更可为人民的消费支付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也可提供大量全新的营商、消费大数据,为非洲各国的企业提供宝贵的商业数据。


  其三,在智慧城市合作方面,近年来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新的增长点,加快信息化进程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正成为越来越多非洲国家主要城市的选择。中国智慧城市的数量、规模都是世界第一,已从最开始的智慧城市的学习者转变成了全球引领者,中国企业可通过自身的资源、经验、技术和开发模式等,与非洲国家的城市共建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将有助于缩小非洲国家教育差距造成的不平等。我在非洲三国调研期间,在草原上经常见到失学儿童的身影,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非洲6到11岁儿童的失学率超过20%,12到14岁青少年的失学率约为33%,而15到17岁青年的失学率更高达60%。中国带来的智慧城市建设,将有助于缩小非洲教育差距,尤其是普及网络课堂的方式,从可负担性和可及性考虑,很可能广受非洲民众欢迎。


  中国协助非洲国家建设智慧城市,不但将提升非洲国家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也会为这些城市带来高标准的基础设施以及商务、教育、医疗的一体化生活服务配套,从而加速非洲国家走向现代化,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整体现代化进程。这不但能够促进非洲国家的民众就业、经济发展,更可让各国民众感受到实实在在、沉甸甸的好处。


  其四、未来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数据经济领域的合作是重中之重。


  咨询公司麦肯锡曾发布一项有关全球开放信息数据价值的研究报告,认为仅仅通过教育、能源、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开放数据,每年可产生3万亿美元的经济潜力。诸如Facebook、Google等企业,通过收集、分析和销售有价值的数据赚取巨额利润,随着数据价值日益增加,部分数字经济发展成熟的国家、地区,也已逐渐向数据经济转型。


  加大开放非洲国家政府的信息数据的力度,将会给多个行业带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这并非是指直接贩卖公共信息数据以牟利,而是非洲各国政府开放这些免费的公开资料,可被民众用来创立新事业,创立更多提供新公共服务的产业以造福人类。一方面,开放数据可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大非洲国家的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另一方面,信息量的丰富也将便利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合作,提升政府效能。开放政府信息数据,还能够帮助企业从资料中挖掘、重组、混搭出更具价值的创新,更有可能在过程中改变世界。


  因此,中国未来与非洲国家除了在数字经济领域进行合作之外,还应探讨共同利用数据经济的机遇,通过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致力于实现互联互通的“数据丝绸之路”,打造数据经济发展的共同体。


  当前除了中国以外,欧美多国同样对非洲国家投资兴趣甚浓,要让非洲国家更加青睐中国的新基建产业,除了经贸、科技合作的“硬”措施之外,中国政府还需要有“软”的措施,只有软硬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和非洲国家在新基建产业领域的合作。


  可能很多人会忽略的是,如果能够广邀非洲访问学者、企业经营者前往中国学习、考察,将对促进中非的“民心相通”,对于新基建合作将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而目前中国在这方面工作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去年赴吉布提、坦桑尼亚和津巴布韦调研,与业界交流期间,意外获知中国高校等机构依然缺乏专门提供给非洲国家访问学者的项目和奖学金,导致非洲业界欲到中国的高等院校访学,研修中国的新基建发展经验、高新科技创新模式比较困难。


  为了确认这是否非洲国家普遍现象,我同时还询问了位于非洲南部的内陆国博茨瓦纳的博茨瓦纳开放大学副校长Frank Youngman,以及位于非洲西部的毛里塔尼亚的“丝绸之路”毛中文化交流中心主席Abou Sara(其父亲为该国副总理),他们也表示中国的大学、相关研究机构,非常缺乏此类访学研修项目提供给该国的学者和企业经营者们。


  据了解,目前在中国主要只有两大类提供给外国学者、企业经营者来华访学、进修的项目。


  第一类是中国国家汉办主导的“理解中国”访问学者项目,此类项目资助相当于外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助理教授资历以上的教师、研究人员、博士后等来华访学研修,与中方联合开展中国研究课题,以及提供资助政府、商业金融、教育文化类非政府组织等各界中高层管理人员来华的短期访问。此类项目并非只面对非洲国家,因此缺乏针对性。


  第二类是中国部分大学、科研机构主办的一些关于“非洲学”的学位课程或短期培训课程,主要课程为非洲高等教育、非洲职业教育、中非教育关系、非洲教师教育。虽然该硕士学位专业主要针对非洲国家的学者们,但据我在非洲当地考察获知,非洲学对很多非洲学者来说并不吸引,原因之一是该专业学习时间需要3年,学费高达22800元人民币/学年,对非洲国家学者们而言,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费用上,都是非常大的负担和压力。原因之二是由于主要课程集中在教育,高级汉语阅读、写作等课程,未能符合非洲学者亟需了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科技发展经验等的需求,因此吸引力不大。


  根据上述非洲国家业界人士向作者反映,他们若前往中国的大学、科研机构访学、进修,主要希望学习、了解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非洲人非常希望学习中国发展新基建、数字经济的经验。作者调研的非洲国家业界普遍提到长三角的杭州阿里巴巴,珠三角的深圳华为、腾讯等的案例。以深圳为例,深圳短短三,四十年时间由小渔村发展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深圳的创新,创意文化,深圳的高端制造业文化,深圳的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文化出现的原因及经验,如何吸引众多高学历有雄心甚至全世界的年轻人的经验和模式等等,对于希望在创新产业领域发展的非洲相关国家的城市都非常需要学习、借鉴。


  除了“深圳模式”之外,非洲国家的学者、企业经营者们也反映,他们希望学习中国的城市在发展新基建、引进外资方面的经验。他们提出的参考范本如“南海模式”(民间资本),“东莞模式”(加工贸易),“佛山模式”(制造业名城)等等,都对于今天非洲城市发展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其二,非洲希望学习中国如何摆脱贫困发展经济的经验。非洲国家的学者、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非洲一直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奉行新自由主义的政策,结果是非洲的工业化几乎止步不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企业没有竞争力,又没有来自政府的保护和支持,经济发展每况愈下。而中国过去数十年不仅国内政局非常稳定,而且经济运转得非常好,效率超过了很多西方国家。非洲国家的学者、企业经营者们对此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前往中国学习、研究中国的发展模式。


  其三,希望学习中国旅游城市的经验。我在交流中曾介绍,在2018年,海南省吸引游客7627万人次,总收入950.16亿元人民币,接近150亿美元(根据最新的数据,在2019年,海南省共吸引游客831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50亿元人民币)。这些非洲学者和企业经营者都对数字感到惊艳,并指出希望可以学习中国旅游城市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经验,尤其是发展数字化旅游的经验,吸引更多包括中国游客在内的世界各国游客前往非洲国家旅游,增加非洲国家的就业岗位,推动经济发展。


  虽然非洲国家的学者、企业经营者们,迫切希望到中国的高等院校访学研修中国发展新基建经验和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但他们也普遍反映以下三个疑惑:一是不了解应该向中国哪些部门申请访学和研修项目。二是不清楚哪些中国的大学可以提供上述他们希望进修的课程和专业。三是由于经济能力普遍较为低下,希望中国专门为非洲国家的学者、企业经营者们提供经费资助。


  对此,要吸引更多非洲学者、业界前往中国的大学、科研机构访学、研修,我认为应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善。


  其一,中国国家汉办主导的“理解中国”访问学者项目已经有了运作经验和基础,建议国家汉办在这基础上,可考虑为非洲国家的学者们,以及非洲国家的政府、商业金融、教育文化类非政府组织等各界中高层管理人员们,专门增设“理解中国新基建、数字化经济”非洲国家访问学者项目,并提供专项资助。


  其二,中国教育部可考虑组织有非洲研究基础的部属高校,以及有相关研究实力的地方高校,主动向非洲国家的学者、以及非洲国家的政府、商业金融、教育文化类非政府组织等各界中高层管理人员们,提供访学、短期研修的项目,向这些访学、研修人员提供中国发展新基建经验和数字经济发展模式等的相关课程,并提供奖学金资助。


  其三,中国外交部可考虑根据国家汉办、教育部推出的相关新措施,三个部委联合推动中国驻非洲国家各使领馆,向各非洲国家的政界、学术界和商界等界别,通过各类渠道公开宣传前往中国的大学、科研机构访学、研修的渠道和信息,推动更多有兴趣的非洲业界人士前往中国。


  建立吸引非洲学者、企业经营者前来中国的访学、研修的机制,可推动中国和非洲国家在新基建、数字经济更加细致、深入的合作,既能帮助非洲国家发展新基建产业、数字经济,中国又能通过这些来华的非洲学者、企业经营者们,了解非洲国家未来至少3至5年在新基建、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寻找双方合作的契合点,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推进中非“新基建”合作持续、深入发展,这类合作不仅中国和非洲可共赢,全球也都能受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FT中文网: 非洲有多需要中国新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