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人 发表于 2020-3-19 10:11:47

FT中文网: 疫情之下,经济历史性下滑,如何应对

本帖最后由 华盛顿人 于 2020-3-19 10:15 编辑

  徐瑾:疫情之中,数据惨淡。中国经济有哪些下滑趋势?如何应对?面对储蓄不断下降、超前消费的中国家庭,“稳就业”的需求大过“稳增长”。


https://thumbor.ftacademy.cn/unsafe/670x377/http://creatives.ftacademy.cn/picture/4/000091054_piclink.jpg

  2020年3月18日 17:36 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 徐瑾


  诗人说四月最残忍,也许,他没有体会过疫情中的三月。


  近期,官方公布中国1、2月份的经济数据,多项数据创下历史新低。这些数据,为我们勾勒出疫情冲击下的经济形貌。有什么值得关注的趋势?


  趋势之一:投资整体下滑


  如果从传统观点来看,经济有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出口。


  其中,最重要的,其实还是投资。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3323亿元,同比下降24.5%。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30.3%,制造业投资下降31.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6.3%。


  经济整体呈现下滑趋势,传统行业表现不佳,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被不少分析人士寄予厚望的新经济,也并不预期中那般表现良好。


  分经济类型看,私营企业受到影响较大,增加值跌幅超过20.2%,而国有控股企业最好,增加值下降7.9%,股份制企业下降14.2%。服务业角度,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3.0%。其中,能够提供远程服务的行业受到冲击最小,比如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有所增加,其他行业则都有不同程度下滑。


  并不意外,消费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下降20.5%。原本被寄予厚望的网购,也出现下滑,全国网上零售额13712亿元,同比下降3.0%。


  出口同样下滑,延续了贸易纠纷以来的走势。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41238亿元,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20406亿元,下降15.9%;进口20832亿元,下降2.4%,贸易逆差426亿元。


  可以说,经济基本盘整体呈现断崖式下滑。换而言之,这其实也说明数据没有太多粉饰,捍卫了中国统计系统的声誉,也有助于产生好的决策。问题在于,经济下滑趋势会持续多久?


  趋势之二:通胀抬头

  目前趋势在于通胀抬头,尤其是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走势背离。这并不是新趋势,但是目前这一趋势,继续分化。


  按照数据,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3%。不出意外的是,猪肉依旧是上涨推力,猪肉上涨125.6%。对比之下,有意思的是,1-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2%。这一数据,其实可以和此前制造业数据印证。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年2月制造业PMI(采购经理人指数),创下有统计记录最低值35.7——50代表经济荣枯分界线,一般这个数据低于50,就表示经济进入衰退可能。


  CPI与PPI二者背离,这说明什么?CPI走高,说明通胀尤其消费类通胀来临,老百姓生活费用上升;而PPI走低,说明需求不足。可以说,CPI走高与PPI走低,都不是好消息。这为政策带来难题。


  趋势之三:失业攀升

  经济下行,上行的,是失业率。


  过去,中国调查失业率一直在安然不动,因此备受争议。这一次,失业率总算有了变化。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值得注意的是,1-2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8万人,这个数据对比过去,下降了四成左右。


  提升就业直接手段就是推动复工。疫情初期,在不少地方,复工面临障碍,如今复工成为首要动员任务。按照发改委3月数据,除湖北等个别省份外,全国其他省(区、市)复工率均已超过90%,某些省份接近100%。但从用电量以及草根调研来看,这一数据显然过高。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的复工率低于规模以上企业,按照工信部2月末数据,中小企业日复工率为32.8%。而中小企业,其实提供了最多的就业岗位。


  中小企业没复工,就说明经济元气大伤。


  保经济的核心,其实是保就业。而就业,主要来自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最终,企业是经济运行的最基本组织,也是经济复苏的关键。就业和民众关系最为密切,事关社会稳定。官方高层口吻,也强调这一点,“只要就业好,GDP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可接受”。


  由此可见,要保就业,核心就是保企业,尤其中小企业。如果有利润空间,企业自主复工不在话下。问题在于,在没有需求以及投资的情况下,强行推动复工,效果恐怕会打折扣。


  问题:经济目标如何达标


  海外和中国,好像打了时间差。3月的海外,类似2月的中国。


  海外疫情蔓延,全球市场备受冲击。3月,全球金融市场多国出现熔断,美国、德国、法国以及日韩等股市,都出现距离高点下跌20%的迹象。全球技术性熊市之下,美联储强力救市,却引发市场更多担心。


  资本市场起起落落,超额跌去的,多是纸面财富而已。问题在于,经济的断崖式下行,可能加剧实体经济的切肤之痛。


  更严重的是,2月的中国经济,是不是未来世界的模样?比起金融危机更糟糕的,大概就是经济危机甚至大萧条吧。


  2020年对于中国的特殊之处在于,这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有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承诺。也正因此,经济指标具备更大意义。


  那么怎么才算达标?目前市场有不同测算,基本在5.3%到6%之间。然而,前两月数据下行,必然连累全年经济,使得下面三个季度增速倍感压力。当统计局人士被问到相关问题,也强调需要看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设定,当下很重要的是要继续巩固疫情防控的成果。


  这可能意味着,经济的刚性目标,可能软化;但是就业作为社会平衡器,显然会占据更大分量。


  在疫情开始的时候,一些明星餐饮企业说撑不过三个月。企业如此,个人如果三个月没有收入,能撑过多久?这些年,中国家庭的债务已经急剧攀升,早不是勤俭节约的当年,提前消费、按月月光是不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中年软阶层要养家还按揭,年轻人也不轻松。按照汇丰银行2019年一项调查,中国90后一代人的债务与月收入比,高达18.5倍,他们欠各种贷款机构和信用卡发行机构债务,人均约合12万元人民币。


  面对储蓄不断下降、超前消费的中国家庭,工作将会分外重要。换而言之,对于政策而言,“稳就业”的需求,在未来可能大过“稳增长”。


  年初,对于中国经济,今年能否在6%增长,已经有不少分歧。如今,疫情以及海外市场的变化,将使得政策争议更大扩大。


  就中国而言,更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然在路上。但是美联储的经验或许告诉我们,不要一次性把手段用足,否则手上没有太多的牌可以选。这个时候,更灵活的政策,应该纳入考虑,比如给全民或者医生群体发放消费券,既可以提振消费,又可以稳定民心。


  诚然,疫情中也有商机,涌现出不少明星新企业。问题在于,不少企业原本已经面临一个竞争过度利润稀薄的红海市场,如今的冲击之下,骤然转型也并不现实。如果企业尤其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宽松的利率以及积极的新基建,能否真正惠及这些企业?恐怕很难。


  只有尽力帮助这些企业活着,才能挨过疫情,才会有新的就业岗位。如果需要保就业,进一步的简政放权以及降费减税,将是未来工作的重心。


  此刻,信心,比黄金宝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FT中文网: 疫情之下,经济历史性下滑,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