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人 发表于 2020-3-16 19:17:03

疫情大考考出生物医药“一号产业”硬实力

   时间:2020-03-16 22:17:42 来源:引力播移动端-苏州

  庚子之春,汹汹而来的新冠疫情,因防控形势之复杂、压力之大,让不少人经历了“至暗一刻”。在苏州工业园区,众多生物医药企业为狙击病毒上演的“生死时速”,让苏州“一号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愈加实至名归。


  “年内,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到2025年,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拥有上市企业50家,产业竞争力在全国高新区保持第一;到2035年,将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标杆。”在苏州工业园区3月初举行的“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誓师大会上,一张生物医药产业的蓝图徐徐展开。


  敢为人先,舍我其谁。一场疫情大考,不仅考出了“一号产业”的硬实力,更考出了园区打造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标杆的勇气。


  http://news.2500sz.com/uploadfiles/202003/16/2020031622174247824829.jpg


  紧跟全球生物医学热点布局


  4款国产PD-1抑制剂中3款有“园区力量”


  金唯智三天三夜连续奋战,合成新冠病毒关键基因;艾棣维欣联合美国生物制药上市公司Inovio Pharmaceuticals采用最新DNA疫苗快速响应技术共同开发新冠肺炎疫苗;宇之波生物与国内科研机构合作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冠状病毒专项项目;艾博生物针对新冠肺炎研发的mRNA疫苗2月底进入动物实验;和锐生物研发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有效弥补核酸试剂盒“假阴性”不足;国家2月下旬新批准3款新冠病毒检测产品,2款有“园区投资”……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来自园区的相关防疫企业在一轮轮与病毒的“交锋”中持续刷屏。为什么企业可以快速响应?为什么一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就能集聚病毒基因合成、检测试剂和疫苗研发的多家企业?“快速响应、企业集聚都是表象,背后的原因在于我们多年来紧跟全球生物医学热点布局,我们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立足国内、对标全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地标。”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总裁助理李咏梅说。


  在肿瘤免疫治疗时代,以PD-1/PD-L1为靶点单克隆抗体药是全球争相抢占的战略制高点。春节期间,位于东平街168号的信达生物,用于生产首个进入医保目录的PD-1单抗——信迪利单抗的生物反应器“火力全开”。“尽管处在疫情期间,但癌症病人一刻也不能等,所以我们不能停产。而且我们还在同时做20多种适应症的临床试验。未来,更多癌种和更多治疗阶段的患者将有尝试PD-1免疫治疗的机会。”2020年一开头,信达生物制药集团首席运营官周勤伟透露了公司的年度“小目标”,希望年内能有3款抗体药获批上市。


  “中国免疫疗法看苏州,苏州免疫疗法看园区”。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产PD-1抑制剂频频传出好消息,这种说法在业界不胫而走。目前,4款国产PD-1抑制剂,3款在苏州生产。其中,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恒瑞医药的卡瑞利珠单抗和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3款抗癌药,都看到了园区企业的身影。就在3月初,恒瑞医药的卡瑞利珠正式获批准用于治疗接受过系统化疗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成为国内首款既能治疗淋巴瘤、又能治肝癌的“两用”PD-1单抗,其生产地也同样花落园区。据悉,卡瑞利珠由位于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苏州盛迪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


  http://news.2500sz.com/uploadfiles/202003/16/2020031622174247824829.jpg


  产业图谱成招商“指挥棒”


  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等领域成“集群”


  从2006年开始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到如今集聚14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产值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速,园区已跻身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第一方阵,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而每年不断修订的产业图谱,则是招商“指挥棒”,能最大程度地对现有产业链进行精准强链、延链、补链。


  在免疫细胞治疗领域,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业界攻关的前沿阵地之一。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园区在详细分析现实情况后,将招引的重点放在了基因治疗领域。尚小云和他的茂行生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园区。2017年到园区创业、2018年举家搬到苏州,在园区创业的3年,尚小云感触良多。“不管是第一年办公室房租全免,还是建设2000平方米生产车间能享受到优惠,都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尚小云说,公司专攻基因编辑和免疫治疗,目前已经拿到千万元级别的投资。


  在硬件上,给予全流程资金、场地等政策扶持;在软件上,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用面面俱到的服务引才留才;同时,引入31所国内外名校和一批“国字号”科研院所,打造宜居宜业的创新高地……作为产业链上重点布局的一环被引进,茁壮成长的茂行生物是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得以迅猛发展的生动注解。当各种要素叠加,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正逐步从链条向生态圈演变——从纵向来看,形成了从早期药物研发到后期产业化的完整链条;从横向来看,医疗器械企业已在植介入、精准医疗、医学影像、治疗设备等领域呈现集聚效应,形成了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早中期产业梯队。


  “光我们产业园,就在新药创制、医疗器械(含体外诊断)、生物技术等方面形成了产业集群。”李咏梅说,在新药研发领域,园内企业累计获得临床试验批件166张,其中2019年新增28张,一类新药临床批件新增25张,目前累计批准生产上市药品6件。在医疗器械领域,园内9家企业的11个产品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审批“绿色通道”,占苏州市超过50%。在最高标准的三类医疗器械领域,园内已获90张产品注册证,23张产品生产许可证。


  服务粘性营造最优配套环境


  年内产业规模将破千亿元


  如果说过去十几年,园区用“无差别”的优质服务实现了生物医药产业从0到1的发展;接下来,园区将围绕生物医药企业最需要的事、做不了的事、营造最好生态的事持续发力,集聚优质资源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高地。


  3月6日,《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规划(2020-2035年)》正式发布。生物医药产业成了其中的关键词之一,围绕产业的创新发展,《规划》将培育国家级创新中心、产学研联合攻关等列为“必选题”,将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创新等作为重点突破对象。同时,对企业的服务进行全面升级:龙头企业“一企一策”扶持发展,加快做大做优做强;企业、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配强资源逐一破解;持续优化产业配套服务环境,打造出唯一性、引领性、独创性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年内,园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以优质生态圈为企业发展提供“阳光雨露”,用有“粘性”的服务让企业不想走、离不开。补企业之短、补企业之缺的实际行动,时时刻刻在园区上演。多年蓄力,不少生物医药企业一步步趟过了药物研发设计的九死一生,进入临床和产业化阶段。“从现阶段情况来看,临床资源和企业需求之间存在供需矛盾。这一方面需要全市统筹力量引进、建设一批临床中心,另一方面要用足现有的临床资源。”李咏梅说。去年,生物医药产业园联合苏州市和园区科技部门举办了两场对接会。一边是产品等着上临床的企业,一边是建立了临床科室的医院,通过搭建沟通桥梁,政府和载体给了企业和医院“自由恋爱”的机会,为更多产品早日惠及病患“提速”。(苏报融媒记者 董捷 文/视频 图片由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提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疫情大考考出生物医药“一号产业”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