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标 发表于 2015-10-6 20:26:23

欧洲来鸿: 德国博士学位的几个特点

作者:一民(汉诺威)
  德国教育体系有很多自己的独特之处,诸如"禁止"幼儿园上课,重视职业教育,没有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中小学生按居住地就近上学,没有书本费没有学费。大学学费折腾了几年,现在也都取消了,等等。这反映了德国人善于独立思考的特点。位于教育金字塔顶端的博士学位,毫无疑问也与众不同。

  1,德国大学没有"博士生"
  德国大学没有"留校"一说,学生毕业后通通离开学校,走上社会。这优点非常明显,学习知识无非是为了应用。不走出校门"理论联系实际"从何谈起。德国大学学制五到六年,大学毕业相当于中国硕士学位。那些还想攻博的年轻人,在选择毕业论文时就已经留心,接下去还有没有"博士"戏。如果顺利,获得教授"恩准",能在研究所找到"位子"。即,有张办公桌,按照国家制订的标准拿工资,从而成为"博士生"。但这些"博士生"不再听课,也没有什么考试,实际上是参加了工作。
  德国大学研究所相当于中国的教研室。但德国的一个研究所一般只有一个教授,教授的基本任务是讲课。中国一个教研室的4、5门课在德国一般由一个教授全包了。但答疑、习题课,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授一人当然无法完成。顺理成章,"博士生"必须承担大量教学工作。
  汉诺威大学机械系最牛的教授手下大约有40名"博士生"。正常情况下,"博士生"在研究所待五年。也就是说,每年约有八名"博士生""毕业"。而每位"博士生"每年至少要指导,两、三名学生的"毕业论文"。换算一下,至少10名大学毕业生中才有一人有机会成为"博士生"。十个里面挑一个,门槛很高。何况德国工程专业大约只有一半学生能顺利毕业。
    大学毕业论文完成后,也有人换研究所"攻博"。教授也愿意接收来自其它专业的"博士生",当然这要根据课题需要。教授在收"博士生"时,没有考试但相当挑剔。有的教授甚至要看高中成绩单和评语。面试时,教授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没有"官"像。德国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需要基础扎实、视野宽阔、善于表达、能与人打交道、组织能力很强的"领导"。在德国教授看来,"博士生"攻博的目的远不是提高学术水平,而是"综合能力"。不少同胞自带"干粮",最多占用一张办公桌。教授没有道理不接受你,所以"看上去"在德国攻读博士的门槛很低。但这只是表面现象。

  2,攻博的难和易
  教授除了有些教学经费外,争取科研课题是教授的"第二职业"。德国大学没有英美"常青藤"的光环,但教授拿到课题经费的多少,手下"博士生"的数量,反映了教授有多"牛"。科研项目均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主,项目大小不一,时间一两年到三五年不等。当然,这些也是"博士生"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
    为了鼓励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德国鼓励教授开公司。"公司老板"是教授的"第三职业"。正常情况下,"博士生"有足够的时间与教授沟通。这周哪几天教授在办公室,秘书会在日历上标出。想找教授谈话无须约定时间,直接推门进办公室。大部分时候,等侯席上总有不少人坐着。上一个谈完,下一个坐到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谈话时间一般不长,都是项目上的事。有的把写好的信,科研项目小结报告,或把论文交给教授。也有的谈困难很多,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授也会谈一些方向性建议。有一点可以肯定,教授永远不会给你什么"指导"。"博士生"必须学会自己指导自己。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指导",那是你参加了他的团队,不知不觉你可能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研究所有不同的课题组,每个小组每个月都有人做"科研报告"。"能说会道",当然也是以后当领导的基本功之一。"博士生"大都相当努力,早上7点就有人开始工作,晚上十点总还有亮着灯的办公室。踏踏实实工作三四年后,教授会同意你开始撰写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没有硬性要求,一般有个两篇也就够了。你说在德国读博士容易,是不难。不过就是每天上班下班。甚至博士论文的"评语",不少教授都让"博士生"自己写。当然,"分"是教授打,但不会低于你的希望值。
    你说在德国攻博难,也有它的道理。教授对论文的质量要求很高。我的感觉是因为还有另外两个教授给论文评分。这涉及到教授的"面子"。文字通顺,条理清楚,图表简练是最起码的要求。这一点对中国人来说尤其困难。如果再碰上对文字要求"刻薄"的教授,逐字逐句跟你抠,谈话三次可能一句话都过不去。博士论文完成后,大部分都在外地找到工作,再回研究所与教授讨论论文的时间非常有限。如果碰到这种情况,博士学位虽然近在咫尺,却不可及,实在可惜。

  3,博士头衔成色好,是因为德国教授的含金量高
  德国大学都是国家办的。教授直接与州教育部签"工作合同"。德国教授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受人尊重。国家规定教授65岁退休,届时大学会在社会上登出找教授的广告。一般情况下,退休教授对新教授的人选有很大的发言权。教授的年薪出自纳税人,所以大学"管"不了教授。教授没有"评职称","论文数量","分房",人事关系等等干扰。一句话,教授在大学里"顶天立地",没有上级、没有行政领导。研究所的财权、人事权都在他一个人手上。这也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一心不可二用","用人不疑"。
    州教育部在找教授时,非常注意年龄。大多数"新教授"年龄在35岁至40岁之间。换句话说,近30年才空出一个教授的位子。30年中有多少博士毕业呢,可见在德国当教授只是可遇不可求。当然,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学制三年)的教授因为不是"博导",竞争上岗的难度要小一些。有的州专门提供"年轻教授"的位子,年龄甚至在30岁以下。
  大众CEO每年年薪一千多万欧元,地位超过国家部长。经过多年努力,于2004年在大学里"弄"到了教授头衔,年时67岁。这么一位地位很高的职业经理,如此在乎教授头衔,说明德国教授的含金量了得。几年前,亚琛工大一位教授退休。他的学生特地写了一篇文章,介绍了他"事迹"。
  22年中该教授"签"出了4万份硕士前(Vordiplome)、学士、硕士"证书"。198名博士在他手下毕业。平均每个工作日要读0.78本论文。星期三是上课时间,雷打不动。第一节课从8点30开始,最后一节课18点30结束。22年从来没有让"助教"代课。真正做到了"教授以上课为天职"。专业基础课听课学生多达1000多人,课堂秩序有时并不十分理想。后来有学生与该教授谈起课堂秩序,教授居然说从来没有察觉。说明上课无比聚精会神,充满激情。课堂外,与学生讨论问题时从来没有时间限制。文章评价该教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是名副其实的"老师"。
    另一大学"牛"教授手下始终有近50位"博士生"。60岁生日那天,除了传统的的学术报告外,学生玩了"恶作剧"。上来几位学生模样的人,主持人要求教授"认出"哪位是"博士生",真得不敢认。当然这是对"桃李满天下"的赞扬。
    德国人认为,教授、博士等头衔是一种荣誉。所以,教授"Prof."和博士"Dr."属于名字的一部分。有人获得了两个博士学位,则在名字前要写上"Dr. Dr."。别人喊你时,要说两遍"Doktor"。德国人结婚后,妻子改姓。如果丈夫是"Prof.Dr. Dr."时,妻子也乐意全盘接受。妻子去诊所看病,护士会称呼她"教授、博士、博士"、什么什么太太。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德国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隔行如隔山,我从山的这面走过,当然看不到山那面的风景。德国教育的立法权属于"州"议会,德国大学体制各地不尽相同。德国医学院学生一般一年就能拿到MD博士学位。因为只有成绩最优秀的才有机会学医,何况"博士"和"医生"是一个字,别人也没有怨言。但是,如果是医学科学博士学位(Med&rerNat即MPhD则需要跟美国一样漫长的数年,由导师来决定毕业答辩时间)德国文科中约有40%的大学生攻博,理工科中化工专业甚至高达90%。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德国博士",所看到的肯定不尽相同,但一定都很精采。

2015年9月11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欧洲来鸿: 德国博士学位的几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