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 发表于 2019-6-16 17:21:12

「歪斜」的地下探險 沙加緬度懷舊之行

  大邱 2019年06月16日 10:00


  https://cdn.media.worldjournal.com/wp-content/uploads/2019/06/201906150519458795_36642.jpg

  拓荒者公園裡可看到原有街道的水平線。

  沙加緬度位於沙加緬度河(Sacramento River)和美國河(American River)的交會處,19世紀時是重要的河運、商業中心及交通樞紐,不過地勢低漥,水患頻仍,因而有了後來的街道提高工程。

  臥於沙加緬度河上的黃色塔橋(Tower Bridge)是舊城區(Old Sacramento)的地標。城內街道呈棋盤狀,以英文大寫字母為街名,多為柏油地面,只有河邊前街(Front Street)一帶,仍保留著往日的石磚路。

  建城關鍵人物

  提到沙加緬度,不能不提及建城的關鍵人物薩特(John Augustus Sutter)。他是出生於德國的瑞士人,1834年因債台高築,拋妻棄子前往美國碰運氣。

  他曾周遊多處並從事多種行業,夢想擁有自己的堡壘。1839年來到加州,獲得墨西哥政府提供的4萬9000畝土地補助金,在沙加緬度這一帶,雇用印第安人開墾種植和進行商業交易;1841年原打算在舊城建立堡壘,但顧慮地勢太低,遂改在城東高處修築了薩特堡壘(Sutter's Fort)。

  竟因金子破產

  早上我們去了白牆圍繞的長方形薩特堡壘,其內只有中央兩棟木屋,是薩特原來的辦公室和起居室,其餘都是後來添加仿製的。

  現有堡壘面積略小於原來的,裡面有宿舍、磨坊、鐵匠舖、烘焙店、木匠舖、釀酒廠、槍店及礟台等設施,可約略窺見當年拓荒移民的自衛及生活情形,據說最多時曾有300人在此工作。

  https://cdn.media.worldjournal.com/wp-content/uploads/2019/06/201906150519458663_36642.jpg

  薩特堡壘。中間有樓梯的房子為原有建築物。

  薩特在美國河畔蓋了一間麵粉廠,後命木匠馬歇爾(James Marshall)在附近加蓋鋸木廠。1848年將近完工時,馬歇爾於河中發現金沙,薩特嚴禁消息走漏以防工人出走,結果消息仍不脛而走,引發了十萬人的加州淘金熱。

  薩特的工人全部跑光,使他的農商經營一蹶不振。不過淘金者並沒有發到財,只有一位賣鏟子和篩子的商人,以十倍暴利發了大財。

  其後薩特因為破產,於1849年以7000元賣掉了薩特堡壘。他的農業王國雖告終結,但因他興起的農牧業,吸引了許多移民前來,此地儼然成了交易貨運中心,沙加緬度的城市雛形亦隨之告成。

  拯救淹水城市

  那是個火災和洪水頻發的時代,從1861年12月底到1862年2月持續雨雪交加,在45天內降下了破紀錄的30吋大雨,美國河沖破四周大堤,淹沒了整個城市。

  因城市建於高出低水位16呎處,而積水卻超過低水位22呎餘,一樓幾乎全被淹沒,城內頓成可以泛舟的水鄉澤國。

  1864年市民為拯救城市聚集在一起,決定提高街道以防再度被淹沒。他們先使用千斤頂將建築物抬高9呎,再用磚塊建造地基牆,最後填土提高街道,沙加緬度地下城於焉誕生。

  水平線不一樣

  導遊是位退休老教授,他站在歷史博物館前,身材魁梧,腳穿長統靴,敞著舊軍裝外套,頗有北軍將領的氣派。

  在真正的「地下之旅」開始之前,導遊要我們注意看,位於J街上三層樓高的布蘭南旅館(Brannan House),有何異常之處?

  乍看拱形門廊、高窗、陽台,與其他維多利亞式建築物沒有什麼不同,再看才發現,二樓五個窗戶並不在同一條水平線上,非因地震擠壓,而是在抬高時失去平衡造成的。

  https://cdn.media.worldjournal.com/wp-content/uploads/2019/06/201906150519458592_36642.jpg

  由於將樓房抬高時失去平衡,布蘭南旅館二樓的五個窗戶歪斜不平。

  右轉進入旁邊小巷,地勢凹下,明顯不和J街在同一水平線上。旅館側對面是很小的拓荒者公園(Pioneer Park),低於地面十幾個台階,可見城市抬高前的原地面有多低。

  裡面殘留著幾根當年的白色鋼鑄裝飾柱,如果仔細觀察,可能會在其上找到製作的時間和地點。

  走下時光隧道

  印象中的「地下之旅」,無非參觀地下岩洞或廢棄礦坑,然而沙加緬度舊城的地下,既非岩洞,又無礦坑,那還能是什麼呢?

  胡亂的猜想著,一座地下城慢慢在心中成形:有斷壁殘垣的城堡,縱橫曲折的巷弄,情人幽會的小陽台,縱酒閙事的小酒館,龍蛇混雜的驛站等,不一而足。

  在一棟看似公寓的門前,老教授掏出一把神秘鑰匙,打開了其中一扇黑門,領我們入內參觀,但不准拍照。

  https://cdn.media.worldjournal.com/wp-content/uploads/2019/06/201906150519458531_36642.jpg

  中間樓房底層正中紅門,為地下之旅的入口;路面明顯向中央凹陷。

  裡面矮小幽暗,空無一物,到處都是黃土堆積,這哪是我想像中的地下城?根本就是一間沒有完工的地下室!

  其後他領我們回頭,穿過J街來到小巷的另一邊,巷道同樣向中央凹陷,中間那棟房子有兩層半立於地面上,不言可喻,那半層房子是抬高後加出來的空間,只是街道沒有相對提升而已。

  半截牆上的磚塊,非但色澤不同,而且排列凌亂,足以證明下面那半截是後來添加的。

  由這棟房子居中的一扇紅門入內,發現裡面雖然幽暗,但還算寬敞,且舖有木棧道供遊客行走。黃土地上散置著此地出土的日常用品,或由別處搬來殘缺不全的桌椅、鞋帽、瓦器、酒瓶、碗盤等,看得出當時移民生活的簡陋。

  https://cdn.media.worldjournal.com/wp-content/uploads/2019/06/201906150519458734_36642.jpg

  下層的磚牆凌亂、色澤不一,可看出與上面樓層非同一時期建造。

  體驗抬高房屋

  壓軸戲是用模型屋演示如何抬高房屋。模型屋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物,四個角落下各置一台千斤頂,四位遊客分站四角,導遊一聲令下,四人同時用手轉動千斤頂;待他再一聲令下,同時停止轉動。然後他用水平儀測量,宣告四人圓滿達成任務。

  當然實際的操作要比這複雜困難得多,而且所費不貲,抬高一棟房屋的平均價格是3萬5000元,在一百多年前可說是天價。

  建築物愈大,所需工人及千斤頂愈多,亦需更深的默契才能配合無間,通常每天只能提高1吋左右,一棟房屋很可能要花上好幾十個月才能完工。

  基於時間和金錢的考量,有些商家沒有抬高房屋,而是直接將一樓當成了地下室。至於已抬高的商家,有的將多出來的地下空間當作儲藏室或地下室,有的則將其封死,只有華人將其作為店面營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APDtwazYWI

  影片來源:YouTube

  街道填高未能如期跟進,至今城內仍留有不少陡坡和陰暗角落。年深日久,有關地下城的傳聞不斷,不過誰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罪犯藏匿其中,或是鬼影出沒其間。

  「地下之旅」打破了我對地下城的迷思,卻意外獲得如何抬高房屋的知識,在那沒有挖土機、液壓千斤頂及各種精密儀器的年代,純以人工操作,以十年時間將整座城市抬高起來,實為了不起的創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歪斜」的地下探險 沙加緬度懷舊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