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人 发表于 2019-3-8 16:16:04

难得糊涂郑板桥

2018-10-20 22:05:44来源:麻雀工作室

知县这个官位,所管辖的县城发达些的,官品可能会高些,比如京县知县的官品可能是正五品,但若是管辖之地人少钱少土地又贫瘠的,这个官位则可能是正七品,甚或是再低一点的从七品,咱们民间有句俗语叫“七品芝麻官”,说的就是知县这个官位太小,只有芝麻那么大。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9940657936afc4659fb6
七品芝麻官
但是知县官位再小,对于寒门子弟来说也是一个不容易达到的目标,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世人常称他板桥先生,后世也多用“郑板桥”这个名字来称呼他。公元1693年,郑燮出生在江苏兴化,由于家道中落、生活拮据,母亲又在他三岁时去世,郑燮的童年生活并不算优越,好在他的乳母是个善良的女人,也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爱。http://p9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9940670831e82fd0abff
郑燮在公元1713年,也就是康熙五十二年考取秀才,然而从这之后他的科举之路就走得不太顺畅,公元1723年,郑燮的父亲去世,此时的他已有了妻子儿女,父亲离世让郑家的生活愈发困苦,为了赚钱养家,郑燮放弃了在北京城谋求仕途,转而去到扬州卖画为生,这一卖就是10年。我国向来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读书人讲究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若是哪一个读书人身上沾染铜臭气,那必然是会被周遭嘲讽的,因此我国历史上的文人画家卖点自家的墨宝,都是遮遮掩掩,断不敢大张旗鼓的。不过郑燮之所以是“扬州八怪”之一,个性上必定不落俗套,他卖画养家,从来都大方至极,不仅大方,还专门做了一个价目表,称为《板桥润格》,上面将自己的画明码标价,力求做到童叟无欺,《板桥润格》明确规定“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9940697237451f22ffb9
公元1732年,郑燮赴南京参加乡试,中得举人,这一年他39岁,公元1736年,他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同年5月,又参加殿试,终于高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但之后他却并未获得任何官职,一直到公元1742年春,他才得了一个范县知县。这一年已经是乾隆七年,而郑燮本人的年龄也已是49岁。公元1746年,郑燮从范县调往潍县,公元1753年,郑燮因为赈济灾民一事得罪了高层官员,自己主动辞官归家,这时他已经60岁。卸下了一身重担的郑燮又跑到扬州卖画,但此时他的画作已成了人人争相追捧的艺术品,除了卖画外,他也常常四处游历,还在虹桥修禊上结识了袁枚,这位袁枚也是清朝有名的文学家,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或读过他的志怪小说《子不语》,两人相谈甚欢,虽然郑燮比袁枚年长了23岁,但这也并不妨碍两人的友情。这段时间,或许是因为心情放松、灵感不断,郑燮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
公元1765年1月22日,郑燮病逝于兴化城,享年73岁。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99407066657f6b518a24
爱民之官
郑燮49岁为官,11年官场生涯里做过两任知县,但他辞官之时,潍城百姓遮道挽留,不仅家家画他的肖像作为纪念,还自发为他修建了生祠,可见他在百姓心中地位之高,而前文也有提到他辞官的原因,是因为赈济灾民得罪了高官。郑燮一生官职虽小,但无愧于天地,也无愧于百姓。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994071855713beb6ce7f
公元1746年,郑燮初到潍县,山东就发生饥荒,郑燮第一时间开仓放粮,并大兴工役,招远近灾民赴工,以劳动赚取口粮,他下令籍中大户轮流开设粥厂赈济灾民,救下的潍县百姓数万余人。在平时的政务处理上,郑燮也能做到勤政廉洁,他重视农桑、体察民情,而且力倡文事,发现人才,在潍县留下了许多佳话。http://p9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9940727890b72e581bca
看到一件关于郑燮断案的小故事,可以从侧面了解这位爱民之官,话说某年某月某一天,当地盐商送了一个私盐贩子到郑燮堂上,大家应该都知道,我国古代的食盐贩卖权大多掌握在政府手中,如果发现私自贩卖食盐,那就是犯法的,不过仍有不少人为了牟取暴利,愿意铤而走险,既然是暴利,一般私盐贩子都属于比较有钱的,但这次盐商送来的私盐贩子,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而且面黄肌瘦,一看就很穷,郑燮瞧他瘦骨嶙峋的样子,对他起了恻隐之心,就对盐商说,“你要求我打他,那我给他带个枷锁示众好不好?”,盐商表示可以呀,让他也接受一下人民群众的审判,于是郑燮拿来一床芦席,剪成一个枷锁的样子,还在上面贴上自己的画,让私盐贩子带着这个花里胡哨的“枷锁”站到盐商的食盐商店前示众,这下,好奇的百姓们都涌过来看这个特别的“枷锁”,把食盐商店围得水泄不通,生意都没法做,不出几天,盐商受不了了,主动要求把私盐贩子放了。http://p9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994073769044b880eb0a
书画双绝
记得小时候读过一篇关于郑燮的文章,说他画的“竹子”惟妙惟肖,郑燮自己也写过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是真的做到了心中有竹时,笔下竹自来。当然,郑燮除了画竹,还爱画兰、画石,而他的每一幅画都有一种灵巧的意趣在内。除了画画,郑燮的书法也堪称高绝,他用隶书掺入行楷,自成一派,自称“六分半书”,后人又称“板桥体”。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994075178150e03ad4df
扬州八怪
郑燮的“怪”更多在于行事洒脱,率直不羁之上,他做人做事似乎永远坦坦荡荡,他初赴范县知县,会让人在墙上凿几个窟窿,目的是要放一放前任知县的俗气,他外出察看民情,从来不坐轿,都是自己一身便服、一双草鞋,走到哪儿算哪儿,他给豪绅题匾,会故意让油漆工匠做手脚,让这块匾经过一段时间的风雨洗礼后,就从“雅闻起敬”,变成了“牙门走苟”,他似乎不管顺境逆境,都活得比别人痛快,这也就难怪他能写出“难得糊涂”四个字了。http://p9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99407639949e924030d6
郑燮晚年写《板桥自叙》,明明白白一段话“酷嗜山水,又好色,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然自筹老且丑,此辈利吾金币来耳。有一言乾与外政,卽叱去之,未尝为所迷惑。”,说自己喜好“余桃口齿,椒风弄儿”,而这“余桃口齿”的典故出自春秋时期的卫灵公和男宠弥子瑕,话说有一日两人游览果园,恰巧遇到桃子成熟,弥子瑕便伸手摘了一个来吃,吃到一半随手就把剩下的递给了身边的卫灵公,卫灵公也不嫌弃,拿过来就咬,咬了还夸弥子瑕,说他忍着馋把桃子分给自己,是真爱没错了。后世也将这个典故叫做“分桃”,它又和“断袖”一词组成“断袖分桃”,专指有喜好男色之癖。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994077182699395144c4
洒脱脱直接把这事儿写出来,郑燮的胆量还挺大,这个《板桥自叙》也确实在后人中掀起了一些波澜,据说郑燮还跟袁枚讨论过对“金臀”的爱惜,表示衙门动不动就打板子,一点儿都不人性,这板子要打在娇美的少年屁股上,岂不将美色糟蹋了,要是自己能参与立法,马上就把打屁股改成打背!这还真是一本正经的说些不太正经的话啊。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99407813799c280e9016
不过必须要说的是,就算郑燮此人真爱男色,也不能说明他是同性恋,郑燮一生有两位妻子,和饶氏的姻缘更是千古佳话。其实,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喜爱男色的不在少数,这似乎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潮流,并不见得就是他们的性取向,袁枚的《子不语》中也记载了不少有关男色的故事,且据说他也是同道中人。大概对于美色的怜惜,也是这些艺术家们的共性之一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难得糊涂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