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 发表于 2017-12-18 21:36:34

皇家大工匠之路

本帖最后由 大千世界 于 2017-12-18 21:39 编辑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8年第09期 作者: 于汐
  无论是江南民居、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宫殿,都有他们的杰作。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的建筑史上要评选一个最伟大的建筑工匠群体,也非他们莫属。是他们营造了原版的天安门,是他们与颐和园、十三陵、布达拉宫、苏州园林等等无数世界遗产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就是香山匠人——中国最后的大工匠。
  http://img0.dili360.com/rw9/ga/M00/00/DB/wKgBy1Q2fRKAFlefAAKjg6TxUNk927.jpg
  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苏州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这样的情致,怎能不培养出苏派大工匠呢? 摄影/陈健行
  以紫禁城和明十三陵为首的明朝皇家建筑,庄严无比,尽显富丽堂皇,细节之处又充满俏丽风韵和惊人智慧,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迹。它们究竟是由哪些能工巧匠建造而成,在《明史》中并无记载。历史学者抽丝剥茧,经研究发现:这些瑰丽作品的诞生都与苏州吴地一个显赫的姓氏——蒯家,以及一群被称为“香山帮”的民间匠师密切相关。
  http://img0.dili360.com/rw9/ga/M00/00/DA/wKgBzFQ2fRKAbuWsAAO-7Ws11zM464.jpg
  苏州古城西南30公里的太湖之滨,风景形胜。细白的沙洲上鸥鸟翔集,叶叶翩舟往来穿梭。与东太湖相应成趣的是湖畔的香山,山虽不高,却也秀丽。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山涧溪水,哒哒作响。山影静静地斜倒在湖中。山下有一小村庄,名叫渔帆村。
  “远要疏平近要密,无叶枝硬有叶柔,松皮如鳞柏如麻,花木参差如鹿角。”手持平凿的少年口中念念有词,手中运凿如飞,身前木屑纷纷而落,一件花梨木雕花飞罩很快有了模样。
  站在他背后的老人颔首而笑,默默欣赏着这件剔透、嵌空的作品。论起图案的构思和手底下的敏捷,似乎比自己还更胜一筹,看来可以放心带这孩子走出小村,出去闯荡了。
  时光荏苒,多年以后这位少年果然名满天下,他不仅把祖传的建筑技艺发扬到了炉火纯青、巧夺天工的程度,还当上了工部侍郎,成为天下百工的总领头,他就是蒯祥。而对他殷殷期盼、悉心教导的老人乃是他的祖父——吴中匠师蒯思明。
  http://img0.dili360.com/rw9/ga/M01/00/DB/wKgBy1Q2fRGAQF4MAAC_gS9IOXg311.jpg
  地处太湖之滨的吴中不仅风光秀美,还是著名的“文人之乡”、“哲匠之乡”。明清以来,从这里走出的香山帮匠人不计其数,他们营建的经典古建筑大多蜚声海内外,已经成为一种品牌。 摄影/江全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哺育了华夏第一营缮世家—“蒯家军”的太湖吴县,为什么能养育出这么多身怀绝技的巧匠?出身江南偏僻山村的蒯家怎么会被人称为“皇家大工匠”?中国建筑史上赫赫有名的“三大建筑帮系”之一——“香山帮”是怎样滥觞、发迹和传承的?
  “建筑是无声的历史”,书写历史之笔向来“重文轻工”,然而今天我们面对这些恢宏的建筑,却禁不住要去解开那些疑问。通过搜寻支离破碎的零星记载,我们清晰地看到:伴随着明初激烈的政治斗争,王朝倏忽巨变,首都由南(南京)而北(北京),应征为国家机器大兴土木的工匠们也就有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三代巧匠与皇城的不解之缘
  你曾经探访过南京古城,寻访过南京明皇宫的遗址吗?虽然这座明朝最早的皇宫早已经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磨灭殆尽,但众多专家考证的结果都认为,朱元璋设计督造的南京明皇宫是北京紫禁城的真正蓝本。换句话说,现在矗立在北京这座壮丽的故宫,它的风格就脱胎于南京皇城。
  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取了集庆(南京),改名应天府,自己就吴王位,南京的城市建设同时开始,他“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公元1366年,朱元璋下令大力修建南京城与南京宫殿,历时1年而成规模,之后又经过26年不停地修建、复建、改建,洪武二十五年(1392),完整的南京城及宫殿终于完成了。
  根据学者的考证,南京皇城范围东起今天的南京机电学校与南京博物院以西一线,西至竺桥、逸仙桥以东,南到光华门,北至佛心桥一带。南北长达2.5公里,东西宽达2公里,周长有9公里,就像一个“凸”字形,蔚为壮观,如果存留至今,并不亚于北京故宫。
  这让我想起了杜牧的《阿房宫赋》:“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掠其人,倚迭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这就是建造一座绚丽之宫的耗费,虽然殿宇重重、金碧辉煌的景象早已消弭一空,我们仍然可以遥想,要达成那样艰巨的工作,绝不像历史记载中的寥寥数笔那样轻而易举。
  故事再次回到蒯祥的祖父——蒯思明身上,这位从元朝至元年间就依靠祖传的手艺经营建筑队的工匠能人,在家乡很有名气。不过元末烽火连天,蒯思明虽技艺超群、胸怀大志,却毫无施展之机会,只能以修建些民居、小庙打发生计。时间一晃,已经改朝换代,在洪武十年(1377),蒯家竟然双喜临门:一是得子蒯福,二是应天府再次大修宫殿。这次蒯思明以苏州工匠魁首被征召入宫,他凭借着娴熟的技艺崭露头角,洪武十七年(1384)直接参与领导朝天宫兴建工作,名气也渐渐大了起来……金陵城应天府大街有个“木匠营”,香山匠人当时就是住在那里的。
  我们来看一段《吴县志》中关于蒯思明之孙蒯祥的记载:蒯祥(1397—1481),字廷瑞,祖籍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香山,出身于木匠世家,祖父蒯思明和父亲蒯福都是技艺精湛、远近闻名的匠师。明代户籍实行的是“世袭制”,不得脱籍,所以从小聪明伶俐、心灵手巧的蒯祥长大后也像父亲一样当上了木匠。
  我们从这段记载中不难看出,蒯家的精湛手艺乃是家传绝技。《皇明通纪》载:“祥……父福能大营缮,永乐中为木工首。”木工是营造宫殿时所谓“八大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种类,有“百艺之首”的称誉,木工首就是“首中之首”,也就是设计师和施工负责人。
  让我们梳理一下那段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吧: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朱元璋驾崩,朱允即位,年号建文。次年七月朱棣起兵,建文四年六月攻克南京,定明年为永乐元年(1403)。“靖难之役”的成功,将朱棣推上皇帝的宝座,眼前的皇宫虽然富丽堂皇,却始终让夺权者寝食难安。无论从当时的政治形势以及国家兴亡来考虑,这位夺位皇帝都一心想将皇都迁往北京。
  永乐四年(1406),朱棣终于下决心进行迁都的准备,当初营造南京皇城的能工巧匠们也就成为建设北京皇城的不二人选。于是蒯思明带着蒯福与孙儿蒯祥一起来到北京城。
  当时的蒯思明已经年过花甲,年富力强的蒯福便担当大任,施展才华。据历史文献记载:从永乐二年(1404)到十一年(1413),国家动用了大批人力物力,采木取石,大兴土木。蒯福也在这段时间被称为“能大营缮”,受到赞誉。
  http://img0.dili360.com/rw9/ga/M02/00/DA/wKgBzFQ2fRGAaGbEAADtzL62DLc755.jpg
  由蒯祥设计建造的承天门是明朝紫禁城的象征。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张《明宫城图》,上面绘有蒯祥画像,以表彰其对承天门设计的业绩。可惜的是,承天门后来毁于大火,现在人们所见的是清朝时重建并更名为“天安门”的城楼。
  http://img0.dili360.com/rw9/ga/M02/00/DB/wKgBy1Q2fRSAf4C4ABinwTqSheM474.jpg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明宫城图》前面站立者可能就是蒯祥
  查阅《吴县志》、《辞海》和《中国美术辞典》,都有这样的记载:永乐十五年(1417),蒯祥建北京宫殿。根据这句历史记载,我们推想出两种可能,其一,蒯祥以年方20岁的风华正茂和出类拔萃、青出于蓝的精湛技艺,取代其父成为建筑工匠的领军人;其二,历史所载有误,由北京西宫开始的皇城工程,是在蒯福的领导和蒯祥的协助下逐渐完成的。午门、奉天门(天安门)、奉天殿、万春宫、永寿宫、长寿宫等建筑拔地而起,紫禁城无比庄重、尊严的威仪让天下倾倒……
  永乐十九年(1421),永乐帝由南京正式迁都至北京,登奉天殿受百官朝贺。蒯福父子受到永乐帝嘉赏,蒯福(一说蒯祥)也被任命为工部营缮司营缮所丞。
  然而历史仿佛总是与明朝的这几位皇帝过不去,新皇宫落成仅3个月,一场大火就把三大殿烧个精光;永乐二十年(1422)闰十二月又一场大火,让乾清宫也化为灰烬。当时国家财政严重透支,永乐帝不敢再梦想重建三大殿。就这样,北京皇城大规模建筑工程停滞了下来。但是蒯祥父子深受器重,依然被留在皇城为官。
  宣德十年(1435),宣宗朱瞻基驾崩,当月开始了景陵建设工程,六月朱瞻基入葬。后来的仁宗通过一系列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明王朝国库扭亏为盈,官场清廉,民情和畅,四海承风,史称“仁宣之治”,皇城的修葺又如火如荼地开始了……
  到了英宗朱祈镇年间,改去北京各府、部、司、寺、院、局原官印中“行在”二字,确立了北京的政权中心地位,政府各部门的衙门也就要按礼制规定重新设计部署,于是蒯福、蒯祥又主持了长达五年的五府六部各文武诸司的建设工程,在修城完毕的时候,北京城就以一种新的姿态展示在人们面前。此时的京城与永乐十二年(1414)王绂所画的《北京八景图》相比较,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至此,前后历经四代帝王,历时44年,明皇城终告威仪天下,在这数十年,上百万人的建设之师中,蒯家三代带领香山工匠成就了最为辉煌和难以磨灭的贡献,“香山帮”名动四方,蒯祥也就成了香山建筑流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由于蒯家三代,尤其是蒯祥的成名与皇室建都休戚相关,蒯祥一家也就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皇家大工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皇家大工匠之路